玉米栽培新技术与病虫防治
邓化庆
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427200
摘要:玉米栽培新技术是一种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为目标,结合现代农业科技手段,从种植到收割全程优化的农业技术。该技术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通过优化品种、改善土壤、科学施肥、精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实现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要点
一、玉米栽培常见病虫害
玉米栽培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这些病虫害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还会降低玉米的质量。其中,常见的病害包括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病毒病等。这些病害的症状各不相同,但都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随着病情加重,病斑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死。小斑病则主要危害玉米的叶鞘和苞叶,病斑呈水渍状,边缘褐色,后期病斑扩大融合,导致叶片枯死。丝黑穗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症状表现为果穗短小、结实少或空秆。青枯病则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根系和茎杆,症状表现为叶片枯萎、果穗下垂、植株倒伏。病毒病则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症状表现为叶片出现黄色或绿色条纹、叶片变形、植株矮化等。
除了病害,玉米还会受到一些虫害的侵害。常见的虫害包括玉米螟、蚜虫、地下害虫等。这些虫害会啃食玉米的叶片、根茎和果穗,导致玉米生长不良或死亡。例如,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虫害,它会对玉米的各个部位造成危害,严重时会导致玉米植株死亡。蚜虫则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和茎杆,症状表现为叶片卷缩、植株矮化。地下害虫则主要危害玉米的根系,症状表现为根系受损、植株枯萎。
二、玉米栽培新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在新的玉米栽培技术中,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了确保玉米的高产、优质和抗逆性,我们需要进行严格的品种筛选和处理。首先,品种选择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在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病虫害较少,可以选择一些早熟、耐寒、抗病的品种;而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病虫害较多,则需要选择一些晚熟、耐热、抗病的品种。对于不同用途的玉米,如食用、饲料或加工原料,也需要选择相应的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在种子处理方面,首先要进行晒种和选种。晒种可以增加种子的活力,提高发芽率;选种则可以去除一些病粒、虫粒和杂质,保证种子的纯度和质量。接下来是浸种和拌种,浸种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提高发芽速度;拌种则可以增加种子的抗病性和抗虫性。最后一步是播种,需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来确定播种深度和时间,以确保玉米的出苗率和生长质量。
(二)土壤管理
在新的玉米栽培技术中,土壤管理同样至关重要。优质的土壤环境是玉米生长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土壤翻耕,打破硬块,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其次,合理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的需求进行配方施肥,确保养分的均衡供应。同时,要注重有机肥的施用,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此外,还要进行土壤水分管理,确保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分供应。在干旱季节,应采取灌溉措施来补充水分;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则应加强排水,防止土壤过度湿润导致缺氧和病虫害滋生。最后,进行田间杂草的控制也是土壤管理的重要环节。杂草会与玉米争夺养分和光照,影响玉米的生长。因此,应采取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的方法,及时清除杂草,为玉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玉米品种。其次,要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确保玉米生长有足够的空间,同时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在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选择健康的种子并进行消毒和催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此外,正确的施肥方法和合理的肥料配比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需求,进行配方施肥,确保养分的均衡供应。在玉米生长期间,要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5】。同时,要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进行适时灌溉和排水,确保玉米生长的水分供应。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还要进行间苗和定苗,去除弱苗和病苗,保证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最后,在收获期要适时收获,确保玉米果实的成熟度和品质。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四)收获与储存
玉米成熟后,要及时进行收获,避免过度成熟导致品质下降。一般来说,玉米在授粉后40-50天左右为最佳收获期,此时玉米果实的营养价值和产量都比较高。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收获方式。对于大型种植基地,可以采用机械化收获方式,提高效率和质量;对于小规模种植户,可以采用人工收获方式,注意保持玉米果实的完整性和清洁度。最后,储存也是关键环节。在储存前,要对玉米进行晾晒、干燥等处理,以降低水分含量,防止霉变和虫害。同时,要选择清洁、干燥、通风的储存场所,避免潮湿和污染。储存期间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保证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运用玉米栽培新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
玉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粮食安全。然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受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运用玉米栽培新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新技术的全面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玉米栽培中。其中,基因编辑技术和智能农业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两项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为玉米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通过基因编辑,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修饰玉米的基因组,从而让玉米具备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更高的产量。例如,通过编辑玉米的基因组,科学家们成功地让玉米产生了对玉米螟虫的抗性,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由玉米螟虫引起的产量损失。智能农业技术则为玉米栽培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管理方式。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实时监测玉米的生长状况,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6】。例如,利用智能农业技术,当监测到玉米螟虫的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指导农民及时进行防治。
(二)病虫害的全面防控
在运用新技术提高玉米抗病虫害能力的同时,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同样重要。这包括对病虫害的监测、识别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监测是防治病虫害的第一步。通过定期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玉米田间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从而判断是否有可能发生病虫害。识别病虫害是制定防治策略的关键。不同的病虫害有其独特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只有准确识别出病虫害的类型,才能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例如,对于玉米螟虫,可以通过性引诱剂进行诱杀;对于玉米叶斑病,则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综合防治是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除了化学防治方法外,还可以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例如,在玉米田周围设置天敌栖息地,以增加天敌的数量,从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或者利用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设备来诱杀病虫害。
结论 玉米栽培新技术对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因此,应积极推广和应用玉米栽培新技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防治意识,为我国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宪振.玉米病虫害的特征及防治方法分析——评《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图谱》[J].中国瓜菜,2023,36(07):162.
[2]蔡治平.农业信息化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应用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