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的新型材料研究

作者

王琪惠

庆安县水资源服务中心 黑龙江绥化 152400

水利水电工程中,新型材料的应用旨在提升工程质量、耐久性、环保性,传统材料在耐腐蚀、抗冲磨及结构稳定性方面存在局限,而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复合防渗材料、耐磨涂层及智能监测材料等的出现,为工程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这些材料不仅能延长设施寿命,还能降低维护成本,适应复杂水文条件,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水利水电工程中新型材料应用的概述

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涵盖结构、施工、防护及监测等环节,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聚合物防渗膜等,显著提升了建筑物的强度、韧性及抗环境侵蚀能力,同时纳米材料、自修复材料及智能传感材料的引入,使工程具备了实时监测功能,能有效应对水流冲刷、冻融循环、化学腐蚀等复杂环境挑战,这不仅延长了水工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频率,还促进了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此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1]。

二、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新型材料的基本原则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新型材料,其应遵循科学性、适用性、经济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材料的选用应以工程实际需求为依据,确保其物理、力学、化学性能满足设计,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需经过抗压、抗渗、抗冻等多项性能检测,防腐材料需通过耐水、耐酸碱试验验证;适用性原则强调材料必须适应工程所在的地质、水文及气候条件,如耐磨材料应适合高含沙水流环境,防渗材料应适应高水头,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应结合施工工艺,确保新型材料可操作性强,不因特殊设备影响工程进度 [2]。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原则同样是新型材料应用的重要依据,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水利水电工程应综合考虑材料的采购成本、施工成本,力求实现投资与效益的最佳平衡,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如低碳混凝土、再生材料,不仅能降低环境负担,还可提升工程的绿色形象,同时,水利水电工程要重视材料的耐久性,减少因材料老化导致的高额维修,在新型材料的选用过程中,应遵循标准化要求,参考国内外成熟案例,结合试点工程实践经验,不断优化材料性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经济与可持续运行。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新型材料的对策

(一)加强材料性能检测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新型材料时,加强材料性能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水利水电工程应在材料选用前进行系统的检测,包括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需要进行抗压强度、抗渗性试验;防腐涂层应经过耐酸碱、耐紫外老化测试;防渗膜需验证抗拉强度,检测过程应依照国家标准执行,结合工程的特殊环境条件,增加针对性检测项目,同时水利水电工程要引入先进的检测设备,如无损检测技术、微观结构分析等,以提高检测的科学性[3]。通过严格的前期检测,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有效筛选出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新型材料,从源头上降低工程风险,在材料应用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还应实施全过程性能监测,施工前对到场材料进行抽样复检,确保批次质量一致;施工中通过现场检测掌握材料的施工适应性,如流动性、粘结性等是否满足工艺要求;工程完工后开展阶段性检测,利用传感器等技术实时掌握材料的性能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采取维护措施。水利水电工程应建立材料性能检测数据库,对不同工程、不同批次的新型材料进行数据积累,为后续材料优化、标准制定、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严格的性能检测体系,可以保障新型材料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应用。

(二)推广绿色环保材料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推广绿色环保材料,是实现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环保材料应具备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利用等特性,同时满足工程对强度、耐久性、防渗性、抗腐蚀性的要求,例如,低碳混凝土通过减少水泥用量、掺入工业副产物(如粉煤灰、矿渣粉)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可降解防渗膜能自然分解,减少对水体的长期污染,在推广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应结合工程特点,优先选用适配性强、环境负荷低的材料,并制定相应的材料选用标准,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绿色环保材料的普及 [4]。水利水电工程要建立绿色环保材料的技术支持体系,通过在重点水利枢纽、大型水电站等工程中实施绿色材料应用示范项目,验证其性能与经济效益,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此外水利水电工程应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持续研发适合不同水文条件的新型环保材料,提升其耐久性,同时水利水电工程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设计、施工及管理人员对绿色环保材料的认识能力,借助行业协会和媒体平台,普及绿色建材理念,扩大社会认知,通过技术、政策与示范的多方协同,绿色环保材料将更加高效,为工程的环境友好提供坚实保障。

(三)完善应用技术标准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新型材料,完善应用技术标准是确保其安全性、可靠性与可推广性的重要保障,现有的行业标准多以传统材料为依据,对新型材料的性能评价、施工要求不足,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技术空白的问题,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应根据不同类型新型材料的特性,如高性能混凝土、复合防渗材料等,制定或修订相应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的标准应包括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指标,适用范围,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性能检测方法,确保新型材料的稳定性,水利水电工程要加强标准的适应性,考虑不同水文、地质及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避免“一刀切”导致的使用限制。水利水电工程应建立标准制定的动态机制,确保新型材料应用技术标准能够与科研进展同步,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通过组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吸收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科研机构的意见,形成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应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标准,与国内实际相结合,提高标准的科学性水平,通过试点工程收集应用数据,及时对标准进行修订,使其既能反映材料的最新性能特点,又能指导工程安全、高效地实施,完善的应用技术标准不仅有助于新型材料的规范化应用,也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结语

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工程的结构强度、耐久性与安全性,还能有效降低维护成本,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然而其推广与应用需要以科学检测为基础,以绿色环保理念为导向,依托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予以保障,通过多方协作、不断创新,新型材料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保障水资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积勋 . 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J]. 大众标准化 , 2024(9):150-152.

[2] 逄世玺 .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水利水电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 2023, 52(1):120-122.

[3] 李海 . 新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上的应用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

[4] 史艳玲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研究[J]. 新农民 , 2023.王琪惠,女,1991 年 04 月 民族:汉 籍贯 : 黑龙江省庆安县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中级 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邮编: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