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靳澜茵
西北民族大学
摘 要:在山东秧歌中,海阳秧歌独具特色,其源于山东省海阳市,海洋秧歌不仅承载着海洋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展现出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和民俗传统。随着时代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趋势的不断演进,海阳秧歌的舞蹈特性和展现方式也相应发生变革。本文着重探寻海阳秧歌的历史轨迹及其演变过程,通过深入分析其动律特性来探究舞蹈风格特征,最终提出有关海阳秧歌保护与传承的设想,以期为海阳秧歌的艺术生命力注入全新活力,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山东海阳秧歌;舞蹈特征;保护与传承
引言
山东海阳秧歌作为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文化特色独特。在当地文化中,它不仅是山东非物质遗产,更蕴含丰富民俗风情与人文内涵,激发着人们的热爱与传承。海阳秧歌舞蹈的演变深受其孕育之地的地理特性以及独特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的浸润。在历史长河中,海阳秧歌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独特性逐渐演化成型,它揭示了地方民众的生活习俗、情感深度及审美取向。从海阳秧歌的历史演变与发源地出发,深入剖析舞蹈动态、音乐节奏和表现手法,以此展示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民族重要文化遗产,为海阳秧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海阳秧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 山东海阳秧歌的起源
地方特性显著的山东海阳秧歌,其传承与发展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地理特性存在着深厚的关联性。海阳秧歌其发祥地为山东半岛东南隅的海阳县,东边滨海黄海。海阳县的位置特性,使其成为海洋文明影响的接纳者,同时也便利了各种文化与之互动交融的现象。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特征表现为山地和平原交织,其平坦的地势为农耕及人类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因此体现在海阳洋歌中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风貌,更有与之密切关联的农业文化,它生动诠释了农民的劳作情感与生活表达。 因而,海阳秧歌的孕育、演进与传承深受海阳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其艺术形式亦反映出当地民众对生态环境与生活体验的独特认知与表现。
其文化根源可追溯到数百年前。据文献记载,海阳秧歌源自宋朝,其源头可远溯至浩渺的数千年之前。它作为一项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代代相传,尤其是在贺新年等重要得庆祝活动中进行表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海阳秧歌持续对外接纳,尝试将新颖元素内化于其传统之中,因而展示出多样的表现形态。同时,一些秧歌团体也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海阳秧歌的传播和发展,为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二、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一)风格特征
独特的体态特征构成了山东海阳秧歌表演的核心,此特色在其舞蹈形式中鲜明凸显。海阳秧歌舞者的表演姿态往往映射出中华传统舞蹈的庄严韵律与美学特征。海阳秧歌的节奏韵律鲜明,其舞蹈动作幅度广阔,步法疾速而力度十足,轻盈中透出无尽的活泼之态。 手势的运用在海阳秧歌中颇为丰富,舞者常借助多样化的手部动作来传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以此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度和艺术影响力。舞蹈表演中,舞者通过其丰富的面部表情,将各种情感如喜悦、愤怒、悲伤等生动演绎,这种情感传达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二)动作特征
舞者的步伐往往轻巧如燕,手臂的起伏宛如迎春的诗篇,整体舞姿流露出的是一种雀跃与欢快。以蹬脚与摇臂等具象动态,生动诠释了田野辛勤劳作的场景,动作精炼且充满力度。以舞蹈中的灵动步伐与手臂动作,寓意着花朵的催发与农田的丰收,展现出庆祝的喜悦和美好的祝愿。以灵动的步伐和摇曳的手臂为媒介,舞者们时常表达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以肢体语言描绘,如腿部的踢动与手臂的摇晃,模仿稻谷生长的姿态,再现了农田工作的生动图景。步伐的轻巧与手臂的灵巧设计,诉说着舞蹈中的欣喜与祝愿。通过“腾空”之姿,显现出舞蹈的灵动与明快节奏。
(三)动律特征
传统舞蹈形态中,山东海阳秧歌独具一格,其标志在于其特定的舞蹈韵律、步伐节拍与流畅的动作。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动势表现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并且是流动式的,其动势特点通过波浪、探、拧、拦、扇法等表现出来。海阳秧歌以其韵律的轻盈活跃为人称道,舞者的步伐轻捷,手臂舞动,与节奏形成和谐的交响,彰显舞蹈的喜悦与活力。舞蹈的动作韵律富有的鲜明节奏感与精确性,往往通过舞者强有力的动作与步态展现,进而创造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
(四)民俗特征
在海阳秧歌中,民俗特性展现得极为充分。海阳秧歌作为山东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与地方节日有着紧密而深厚的联系,它常常成为营造欢快庆典氛围的重要元素。每逢重大节日,舞者们身着鲜艳服饰,尽情舞动海阳秧歌,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热烈地期盼着丰收的降临,诚挚地祈求着生活的安宁与祥和,这无疑是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之情的生动体现和最为纯粹的诚挚祈愿。
这种将舞蹈与节日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更使得海阳秧歌成为承载民众美好愿望和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让人们在欢快的节奏和灵动的舞姿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让这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延续下去,成为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服饰及音乐特征
1、服饰特征
海阳秧歌的主要角色有乐大夫、花鼓、小嫚、货郎和翠花、锢漏和王大娘、丑婆与傻小、霸王鞭等,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且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男舞者通常穿着宽松的白色或浅色上衣,配以宽松的黑色裤子,有时会配上红色的腰带或头巾,整体造型简洁而有力量感。女舞者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彩,常见的是彩色的长袖上衣搭配长裙,颜色鲜艳,上面可能会装饰有绣花或刺绣图案,头戴花环或发饰,增添了活泼的气息。
2、音乐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于其欢快节奏之中,音乐中最常听到的的乐器是敲锣、鼓和钹等打击乐器,以及长笛等民族乐器。这些乐器的组合使海阳秧歌的音乐具有层次感,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海阳秧歌的音乐因其乐器的组合而产生丰富的层次感,与舞蹈动作形成和谐的互动。山东海阳秧歌舞蹈的曲调韵律轻盈愉悦,弥漫着浓厚的民间质朴风情,且其旋律构造简洁,便于广大民众传诵记忆。
三、山东海阳秧歌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山东海阳秧歌如何在当下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笔者认为首先地方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并向非遗传承人提供一系列政策扶持。进而为其传承与繁荣创造条件和提供必要的资源。官方认可和重视的保障可来源于将山东海阳秧歌等民俗文化活动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次,可以加大海阳秧歌的文化教育与宣传,将海阳秧歌纳入中小学音乐和舞蹈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在节日当天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为山东海阳秧歌的推广和传播提供平台,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与关注,进而提升其在公众中的参与度与知名度。与此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海阳秧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最后,民间的老艺人可以开展对于海阳秧歌的传统技艺培训,通过海阳秧歌老艺人的指导,能够启动针对传统舞蹈技能的教育计划,以培育出新的演绎者和这一遗产的传承者。同时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者对山东海阳秧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出版相关的书籍和论文,收集、整理并保存海阳秧歌的文字、视频等相关资料,建立全面的档案库。
结 论
山东海阳秧歌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凸显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民族特质。它不仅是当地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揭示了人们对于至善生活的内在渴望及其外在行动的映射。在历史的演变与社会发展中,山东海阳秧歌正经历着时代变换的冲击。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山东海阳秧歌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并提升山东海阳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对山东海阳秧歌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其文化意涵和美学价值的洞察,同时,这一过程也为该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薛玉芳.海阳秧歌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J]. 艺术品鉴, 2015, (16): 226-227.
[2]张志刚.海阳秧歌的舞蹈特色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 民族舞蹈, 2022, (04): 54-56.
[3]王建国.海阳秧歌舞蹈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J]. 民族文化论丛, 2018,(2), 63-65.
[4]李明.海阳秧歌的历史渊源与表演形式探析.[J]. 民族艺术研究, 2017,(3), 120-122.
[5]李苏霖.山东海阳秧歌传承方式及发展现状研究[J]. 魅力中国, 2020, (50).
[6]李平.山东海阳秧歌舞蹈文化源流考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 (01): 12-16.
[7]唐春.海阳秧歌的舞蹈动律与音乐特性的关系——以"艮劲儿"与"水斗"为例[J]. 舞蹈.
[8]于倩. 山东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特征探究[D]. 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