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培育新动力 练就郴州产业转型真功夫

作者

胡素丹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湖南省郴州市 423400

“佛山陶瓷”是佛山的一张金字招牌,时至今日,以佛山为中心的“泛佛山陶瓷”拥有全国最大的生产规模、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端的人才和研发创新实力。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绝大部分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都是在佛山率先研发成功并推向市场的,佛山建筑陶瓷产业技术领先。但一家独大的局面已过去,面对环保压力大,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资源和能源消耗比较大,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少等一系列问题,阻碍陶瓷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许多陶瓷企业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坚定地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经济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顺利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些经验和做法,对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的郴州民营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佛山陶瓷行业转型动力的经验总结

一是加速数智转型,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近年来,佛山工业技改从自动化全面转向“数智化”阶段,以效益提升为目标的导向越发清晰。2021年,佛山在全省率先出台《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设立总规模300亿元、首期100亿元的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鼓励制造业企业全链条升级改造,逐步实现生产由“人控”到“数控”、工厂由“少人”到“无人”、企业由“单打独斗”制造到产业链紧密协同转变。佛山制造依靠工业技改探路精益化,向绿色环保迈进。以陶瓷产业为例,从环保整治“腾笼换鸟”,到近年限期进行清洁能源替代,再到2021年能耗“双控”政策落地,过去10多年在外部倒逼下,佛山陶瓷企业加速应用清洁能源,推进设备升级,推动生产工艺创新,以数字转型促节能降耗,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传统制造龙头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围绕降本增效、品质提升、绿色发展等企业需求,走上“数改智转”之路。

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总部经济凸显新优势。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佛山陶瓷产业已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等都让世人刮目相看,发展总部经济的产业基础雄厚。数据显示,2021年佛山陶瓷行业工业总产值达914.89亿元,同比增长12%。2021年,佛山市陶瓷行业从业人员数为9.89万,陶瓷行业的专利总数2193个。到目前为止,佛山陶瓷产业以南庄大道、华夏陶瓷博览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瓷海国际四大区域为纽带,形成了国内绝无仅有的规模庞大的陶瓷总部聚集群。现已集聚了如东鹏、新中源集团、金舵、新明珠集团、宏宇集团、能强集团等国内外200 多家优秀陶瓷卫浴企业总部进驻,佛山陶瓷全国营销乃至世界营销的优势日益明显,推动了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快速形成。总部经济的形成,不仅能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谋求差异发展,避免资源浪费,更能通过总部集聚带动了就业岗位增加、带动了产值增加、带动了税收增加。

三是打造科创高地,技术转型赋能新发展。近年来,依靠佛山市政府、企业等多方合力,共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第一,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激励,特别是加大对重点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如蒙娜丽莎集团拥有省市区三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汇聚了更多科研资源、人才优势,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更大平台和智力支持。正是这些龙头企业,以自身的创新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进行着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尝试,不断推动着企业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以及管理和营销水平上,逐步向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看齐,提高企业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能力与层次。

二、佛山产业转型经验对郴州产业发展的启示

陶瓷产业作为佛山的优势传统产业,其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对郴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郴州作为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最大的白银、铋生产基地,也是湖南省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2020年,郴州有色金属产业成绩亮眼,表现喜人:有色金属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776亿人民币,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1%,其中营业收入过5亿的企业共有38家。作为三大主导企业之一,有色金属企业对加快构建“三主三新三现”现代化产业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有色金属企业虽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产业转型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向佛山经验取经,把握发展主动权,引领企业走向“专精特新”之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是打通产学研通道,提升科技创新力。有色金属企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大、资源利用率低,一直以来的粗放增长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矛盾日益严峻。如何推进设备升级,加速推进技术革新显得尤为重要。佛山陶瓷产业从转型前的污染大、能耗多的到如今的集约化、精益化,离不开其对人才引进和培养,更离不开其产研学绿色通道为其提供的技术创新驱动。2015年11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正式成立,以“高校+中心+示范点”模式运作,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动力。打通产学研通道,一是要全面落实人才新政52条,持续推进“十百千万”人才工程,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式”育才。二是可以采取股权奖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形式入股,打破陈规旧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可以鼓励企业将研发机构建在学校,探索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将其建设成为科技研发聚集区、高端人才基地,提高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力。

二是打造全链条产业,延伸产业价值链。有色金属产业虽然是郴州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但存在着产业链条短,企业关联度差等问题。反观佛山的陶瓷行业,不仅已经形成了总量巨大的陶瓷总部集群,还借助产业集群效应,承接了广州新火车站、新白云机场、南沙港等大型物流节点的延伸,鼓励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佛山扎根,着力建设陶瓷商贸物流中心。由此可见,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是发展规模经济、总部经济的基础。有色金属产业因地制宜,立足郴州有色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通过技术能力升级、供给能力升级的双重升级途径逐步构建高水平的区域价值链,有助于提升有色金属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攀升,占据产业制高点。

三是打开新发展大门,拓展合作新赛道。近年来,郴州有色金属企业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也存在资金实力弱、技术改进慢、品牌效应差等一系列问题。着力深化开放合作,拓展“开放发展排头兵”的新赛道,一是要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协会组织为桥梁,打造企业联动创新发展新格局。通过企业强强联手,能够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主导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加速产业转型步伐,打造有色金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是利用区位优势,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郴州作为湖南省的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有色金属作为郴州的特色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大力开展“万商入郴”行动,坚持“老乡回故乡、存量变增量、资源换财源、龙头来牵头、上游引下游”联合体精准招商,真正做到“双赢、多赢、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