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压氧联合系统脱敏疗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依从性及疗效

作者

杜华萍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 山东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R4

0 引言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 的神经发育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 床主要采用教育干预、行为疗法和药物对 反应不佳等问题,尤其对于中 的新型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 组织缺氧状态、减轻神经炎 渐进式暴露与放松训练,针对性 压氧治疗为神经系统功能为建立。因此,本研究旨在 提供医学依据,同时也为改善患 效的治疗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3 年12 月—2024 年6 月收治的儿童孤独症患儿7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

观察组男女比例 20 :15 ;年龄 3.2\~6.1( )岁。对照组男女比例 19 :16 ;年龄 3.2\~5.6(3.63±0.35)岁。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国际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第一版:ICD-10);儿童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分 Σ>67 分;临床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重复刻板、智能障碍、认知障碍及感觉异常等。

排除标准: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痴呆症、选择性缄默症等其他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患儿不同的行为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方法:(1)行为干预疗法

采用分解任务、正向强化和渐进式引导的方式,帮助患儿建立目标行为。例如,在语言训练中,使用离散式教学(DTT),将语言表达拆解为小步骤, 如先模仿发音、再组合单词、最后形成完整句子,并在患儿正确反应后给予即时奖励(如代币、玩具或社会性表扬)。对于问题行为,采用功能性行为评估(FBA)分析其触发因素,并通过替代行为训练(如用沟通卡片代替哭闹表达需求)减少不当行为 [2]。

(1)作业治疗法(OT)

通过评估患儿的感觉处理障 触觉敏感或迟钝、前庭觉失调等),设计个性化的感觉调节活动,如使用刷子进行触觉脱敏训 强本体觉等。对于手部精细动作发育滞后的患儿,采用穿珠子、捏橡皮泥或使用剪刀等任务逐 能力。在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中,分解步骤教授穿衣、刷牙、进食等任务,并辅以视觉提示(如流程图或图片卡片)帮助患儿理解和记忆[3]。

(2)社交沟通训练

针对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通过分阶段训练(如从交换图片到组合句子)帮助患儿建立功能性沟通[4]。对于具备基本语言能力的患儿,进行对话技巧训练,如通过角色扮演练习目光接触、轮流发言和话题维持。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高压氧结合系统脱敏疗法,具体如下:治疗分三个阶段实施:初始阶段(第 1-2 周)以适应性训练为主,在高压氧舱外进行脱敏预备,治疗师引导患儿熟悉舱内环境,通过触摸舱体模型、观看其他儿童治疗视频降低焦虑,同步开展基础感觉脱敏,例如对听觉敏感的患儿先在舱外播放经过降噪处理的设备运行声音,从极低音量开始配合患儿反应逐步调高,期间采用拥抱、轻柔摇晃等安抚方式建立安全感,结合正向强化(奖励贴纸)建立安全联结;高压氧治疗压力具有个性化,设定为 0.06、0.08 MP~1.0 MP,氧浓度达 95%,每次 40--60 分钟,治疗中由家长陪同,通过平板电脑播放患儿偏好视频分散注意力 [5]。中期阶段(第 3-8 周)实施联合干预,高压氧治疗前 30 分钟进行针对性系统脱敏,如让触觉敏感的患儿在治疗人员辅助下先用指尖轻触舱内壁,再过渡到佩戴纯棉头罩坐于舱内适应,治疗过程中利用舱内有限的物理空间开展亲子互动,家长佩戴卡通指偶沿观察窗移动引导视觉追踪,或通过舱内外传声系统进行简单的应答游戏,治疗后 1 小时内进行行为巩固,通过结构化游戏泛化脱敏效果(如治疗后触觉训练延伸至玩沙盘游戏)[6]。后期阶段(第 9-12 周)侧重维持与泛化,逐步减少高压氧频次(每周 2 次减至 1 次),在自然环境中应用脱敏策略,如对声音过敏患儿在社区场景中实践分级暴露(从安静公园过渡到嘈杂超市),家庭需每日填写行为日志追踪睡眠、情绪变化。

1.3 评价指标

1.3.1 完成治疗疗程的依从性评价指标

经高压氧治疗能顺利完成15\~20 次及以上者设定为优;完成10\~14 次者为良;完成5\~9 次者为较差;完成4次及以下者为差。

本研究均采用国内外认可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 ABC 进行评价,由 3 位高年资医生评估并记录治疗前后分值的变化,ABC 及CARS 评定总分降低5 分以内为无效,降低5\~10 分为有效,10 分以上为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7.0 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 n(%)表示,采用 x2 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 ΦP<0.05 ),见表1。

表 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 例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BC 量表及CARS 量表得分比较两组治疗前 ABC、CARS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f,f)>0.05 );治疗后,观察组 ABC、CA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c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BC、CARS 量表得分比较( ,分)

2.3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表 3 两组疗效比较 [ 例 (%)]

3. 讨论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其症状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轻者可能仅在某些社交场合显得笨拙,重者则可能完全缺乏语言能力并伴随严重的智力障碍。多数患儿在 3 岁前即可被观察到异常,如回避眼神接触、对呼唤名字无反应、难以理解他人情感或表达自身需求,部分患儿还表现出对特定感官刺激的过度敏感或迟钝,如对某些声音、纹理或光线的异常反应 [7]。行为方面表现出固执性,如坚持固定的日常流程、重复摆弄特定物品,或对某些狭窄领域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兴趣。约 30%-50% 的患儿伴随语言发育迟缓,有的甚至终身不语,而另一些患儿可能具备语言能力,但使用方式刻板,如重复他人话语(回声语)或脱离语境的自言自语。ASD 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免疫异常、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及脑功能连接异常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在神经生物学层面,ASD 患儿常表现出突触可塑性异常、γ- 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功能失调以及局部脑区血流灌注不足等现象,导致患儿对环境刺激的异常感知和反应,进而表现为感觉过敏、社交回避及情绪调节障碍。

目前,ASD 的治疗仍以行为干预和教育训练为主,如应用行为分析(ABA)和社交技能训练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儿的症状,但存在个体差异大、起效缓慢、长期依从性差等问题。药物治疗方面,利培酮、阿立哌唑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用于缓解易激惹、攻击行为等伴随症状,但无法改善核心社交障碍,且可能带来代谢异常、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 [8]。因此,探索更安全、有效的综合干预手段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基于 ASD 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和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SD)的联合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其潜在的治疗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高压氧治疗是一种通过让患者在高于大气压的环境下吸入高浓度氧气,以提高血氧分压、促进组织修复的物理治疗方法。研究表明,HBOT 可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减轻神经炎症,促进血管新生,并可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影响神经可塑性。在 ASD 患儿中,部分研究观察到 HBOT 可减少炎症标志物(如 IL-6、TNF-α)水平,改善脑血流灌注,并可能缓解患儿的易激惹、多动及社交退缩症状[9-10]。系统脱敏疗法是一种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干预技术,通过渐进式暴露于恐惧或焦虑刺激,同时结合放松训练,帮助患儿降低对环境异常反应的敏感性。ASD 患儿常伴有感觉过敏(如对噪音、触觉过度反应)和社交焦虑,而 SD 可通过系统化的暴露 - 反应预防策略,逐步提高患儿对刺激的耐受性,并促进适应性行为的建立。例如,对于害怕嘈杂环境的患儿,治疗师可先让其接触低强度的背景声音,同时辅以深呼吸或深压觉输入等放松技巧,随后逐步增加刺激强度,直至患儿能够在正常社交环境中保持稳定情绪。 将 HBOT 与 SD 联合应用的理论基础在于,HBOT 通过改善脑氧合和神经功能,为患儿提供更好的生理基础,使其在脱敏训练中更容易适应环境刺激;而 SD 则通过行为干预进一步巩固和泛化HBOT 带来的神经调节效果。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 考 遍存在感觉过敏、环境适应困难等特征,往往导致 在于高压氧治疗作为种被动接受的物理 面在于系统脱敏疗法通过渐进式训练, 善脑氧合状态,减轻患儿的焦虑和易激 和 CARS 评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ARS 则反映孤独症症状的严重程度, 治疗通过增加脑组织氧供、减轻神 法则通过行为塑造和适应性训练,帮助 的改善,提示整体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高压氧联合系统脱敏疗法在治疗儿童孤独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缓解症状,提升总体疗效。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通过大样本长期随访验证其持续疗效,以推动该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化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娟 , 薛媛 , 王智敏 , 刘钇彤 .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联合结构化教学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黑龙江医学 ,2024,48(4):458-460+465.

[2] 赵淑艳 , 王海琴 . 结构化教育联合行为分析疗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 [J]. 北京医学 ,2018,40(7):664-667.

[3] 李玉琦 .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孤独症语言能力的疗效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10):0069-0072.

[4] 任思思 . 感觉统合训练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8):156-159.

[5] 王中杰 . 系统脱敏疗法干预孤独症儿童触觉防御行为的个案研究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39(9):134-

[6] 黄剑平 , 陆秀萍 , 盘晓荣 , 谭莉娜 , 宋献丽 . 进舱前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对儿童孤独症高压氧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 [J]. 护士进修杂志 ,2020,35(9):830-832.

[7] 曾钦润 , 胡林玲 , 梁雪 . 感觉统合训练联合 iTBS 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核心症状变化与睡眠质量的影响 [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5,23(2):184-186.

[8] 刘爱民 . 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效果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2):0186-0189.

[9] 张英华 , 解丙坤 , 洒盼盼 . 高压氧辅助治疗孤独症患儿的临床效果 [J]. 医疗装备 ,2019,32(10):121-122.

[10] 冯琼 , 罗锦兰 , 皇甫留杰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血清 BDNF 表达特点及高压氧治疗研究进展 [J]. 中国康复 ,2023,38(1):61-64.

作者简介:杜华萍(1990-),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学历为本科,研究方向为高压氧治疗孤独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