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崇拜与文化传承:巴尔虎蒙古族舞蹈研究
温都日呼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巴尔虎传统舞蹈“哲仁嘿”的起源、发展及其现代演变。通过采访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普日布扎布,揭示了“哲仁嘿”源于对黄羊的崇拜,象征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子孙繁衍的祝愿。文章强调,保护和传承巴尔虎舞蹈遗产需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思想。
关键词:巴尔虎;传统舞蹈;黄羊;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崇拜
一、巴尔虎传统舞蹈《哲仁嘿》的起源
巴尔虎是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地区,少数分布于内蒙古锡林郭勒、乌兰察布、赤峰等地,在蒙古国东方省呼伦贝尔苏木和古尔班扎格尔苏木也居住着部分巴尔虎人。在巴尔虎民间流传着一个以黄羊(羚羊)为命名,带有游戏性质的民间圈舞“哲仁嘿”。“哲日”汉意为“黄羊”,加上形容词后缀“嘿”后变成“哲仁嘿”,故“哲仁嘿”为“跳黄羊圈”之意。
关于“哲仁嘿”的起源,我们专程采访了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普日布扎布老人。她说:“黄羊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大旱时它能够找到水源,大雪时它能够找到雪下枯草,因此我们巴尔虎人十分爱戴黄羊,将它视为吉祥之物”。关于“哲仁嘿”的传说她说:“相传,在很早以前,每当春秋两季黄昏时,成百上千的黄羊便会聚集在一起,公羊和母羊结成圈,小羊则在圈内尽情地蹦跳玩耍直到天亮。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的。如果有人幸运地遇见了这一景象,会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观察一整夜。次日,待黄羊散去后,在此地作记号。回家后,将这一消息告诉众人,大家认为那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立刻起程搬家迁到此地,而他也会被称为品德高尚的人。由此,人们开始跳起“哲仁嘿”舞蹈,以象征子孙后代的繁衍,并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大黄羊在圈外戒备敌人的袭击,小黄羊在圈内尽情的蹦跳玩耍,老一辈人将此现象称为“敖淖库伦”。在蒙古语中,‘敖淖’意为‘公黄羊’,‘库伦’意为‘圈’。因此,“敖淖库伦”的意思是“公羊的圈”。在巴尔虎大草原,有这样的说法流传至今:分不清草场好坏的人,应跟随黄羊的游移搬迁;黄羊进入羊群是畜群兴旺的好兆头;如果套黄羊时长鞭脱手,则预示着豺狼入群的灾祸。这表明“哲仁嘿”不仅是巴尔虎人自娱自乐的集体舞蹈,也是蒙古人崇拜大自然的象征之一。
二、巴尔虎民间舞蹈《哲仁嘿》的发展
“哲仁嘿”最初在民间流传,逐渐成为巴尔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和发扬“哲仁嘿”方面,普日布扎布老人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不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舞蹈,还通过教学和表演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1984年,在海拉尔举办了《全国区民族民间歌舞集成复兴工作会议》。当时在新左旗文化馆工作的普日布扎布也参加了此次会议。经过两年的走访和调研,她拜访了尤木吉德等当地的民间艺人,在1986年编排了巴尔虎群舞《哲仁嘿》。1991年,这支舞蹈首次在舞台上亮相,立即赢得了观众的称赞和喜爱。
1990年起,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委、旗政府及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对巴尔虎民间舞蹈“哲仁嘿”进行了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2007年,在各级政府和相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批准和专业论证,将巴尔虎民间舞蹈《哲仁嘿》(编号:40NMIII-7)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项目。2011年普日布扎布被自治区评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2017年被新巴尔虎左旗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传承谱系为:尤木吉德—普日布扎布—斯琴高娃—珊丹—吴梅。2019年11月29日,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将巴尔虎“哲仁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间艺术”名录,并采取紧急保护措施。
值得提到的是,在2009年内蒙古举办的蒙古舞蹈大赛中,巴尔虎传统舞蹈“哲仁嘿”在来自新疆、青海、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及日本等多个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三等奖。从此,“哲仁嘿”不仅成为了呼伦贝尔地区各专业团体院校的保留节目,而且在自治区其他地方也得到了广泛表演。2023年蒙古国白月节期间,这部经典的传统舞蹈在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的节目上播出,充分表明了蒙古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以及“哲仁嘿”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三、传统舞蹈《哲仁嘿》的表演形式
传统的“哲仁嘿”是牧民受“黄羊结圈”的启示而创作产生的。是一种巴尔虎民间集体的游戏性圈儿舞,多在盛大聚会和婚礼等喜庆节日中表演。参加的人主要以送亲人为主,人数不限,但必须是偶数,多则百人以上,少不下几十人。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也可加入共舞。但有老人、儿童和僧人不能参加的习俗。开始前,由部落长者或婚礼主持人选择西北或向北方向的一处空地,宣布开始跳“哲仁嘿”,年轻人们征得父母、兄长的同意后方可上场,相互携手站成半圆形。婚礼主持人从中挑选出三名能歌善舞且跑得快的人担任领舞,分别站在队列的中间和两侧。他们带领众人唱起长调,人们随即在歌声中起舞。
舞蹈的音乐部分采用了具有浓郁巴尔虎特色的长调民歌“哲仁嘿”,节奏徐缓,曲调悠扬。歌词只有一句:“拉起手,围成圈,唱又跳,玩得欢”,主要表现人们欢乐嬉戏的情景,传达出一种欢乐的情绪。步法快慢随舞者情绪的变化而定,舞蹈动作也较为简单:众人相互携手走便步,依次从旁边两位舞者高举的臂下钻过。钻至中间领舞者时,领舞者迅速向前奔跑,随之众人呼喊着、欢笑着,奋力向前追赶。此时,场面群情沸腾,掀起舞蹈的高潮,直至将领舞者抓住,舞蹈才在欢笑中告一段落。休息片刻,重整队伍,重新开始。如此循环反复,直至东方破晓,才尽兴而散。
四、现代版本《哲仁嘿·博仁嘿》
《哲仁嘿·博仁嘿》由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乌日图那顺作曲,普日布扎布老师创编。该舞蹈以“敖淖库伦”为元素,在传统“哲仁嘿”舞蹈的基础上,展现了打破旧社会男女不平等和恋爱不自由的封建习俗,鼓励青年在一天的劳动后,通过快乐的友谊和互助来放松身心。2023年,一首新编巴尔虎民歌《哲仁嘿·博仁嘿》在网络平台上火爆传播,再次将“哲仁嘿”推向公众视野。
五、总结
“哲仁嘿”是巴尔虎蒙古族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对黄羊的崇拜和模仿,象征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恩。通过普日布扎布等传承人的努力,这一舞蹈得到了保护和推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国内外获得广泛认可。现代版本《哲仁嘿·博仁嘿》不仅保留了传统元素,还融入了对自由恋爱和男女平等的追求,展现了巴尔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应在尊重和保持舞蹈原有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同时,结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价值观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巴尔虎舞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才能持续发展和广泛传播。
作者简介: 温都日呼(1989-),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现工作于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学历,高教讲师,蒙古国里文化艺术大学攻读艺术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舞蹈语言,舞蹈象征学;
红梅. 论巴尔虎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龙岩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2009:50.
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