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生命之美
李琦
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从作者平淡朴素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领悟其深沉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读,体会作者如何对待老王这个不幸者的。
美育目标(情感态度):
学会用善良体察善良,平等对待并关爱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品评作者和老王的生命状态和交往过程,体悟文章隐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度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王》。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大家注意,读写人的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王》,去了解这个人物。
二、认识老王:
生速读课文:朗读最触动自己心灵的语段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中有没有留下了新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1、老王是苦人。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
⑴生活艰苦。明确:课文前面四段,主要是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一辈子
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这些说明他的生活艰难。
⑵精神凄苦。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明确: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不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
2、老王是善人。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艰难与辛苦,不只是反映在生活上,还体现在精神上。可以说,老王是个不折不扣的苦人--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逆境中依然保留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确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于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同情和关心。但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纯朴,关心人,讲仁义,他需要钱,但他更重感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
三、品味老王:
师: 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有些事一带而过,有些事却要具体写详细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写”和“略写”?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要详写。课文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老王的哪件事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 指名读。(注意读出感情)
2、 学生听读,并思考: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外貌、行动)这两种手法课文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3、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A、对老王的形神描写语句进行分析及“镶嵌”、“强笑”“攥”“直僵僵”等主要字词的理解;B、体现作者感情的字词)
四、善待老王:
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表现如何?学生谈谈对“我们一家”的看法。
明确: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说明“我们一家”也是善良的。(投影)
教师小结:大家的理解都很好。作者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所以她才会用一颗善良关爱之心去对待老王这样的普通人。我们常说,理解是相互的,善良也是相互的。你宽容、慈爱,你才能体会到别人的宽容和慈爱,才会用平等的、尊重的目光,去对待你周围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的身上也闪现出的人性的光辉,是“卑微的高贵”。
五、了解杨绛,品读讨论杨绛的复杂情怀
1.师:你认为作者是否也能归于“卑微的高贵”的这类人呢?
明确: 高贵——善行、善心、善意
a 常坐老王的车并真情闲聊;(尊重、关心)
b 女儿给老王吃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两代人的关心)
c 关切地问老王只有一位顾客时是否能维持生活;(持久的关心)
d 坚持付给老王的香油和鸡蛋钱等。(体贴、善良的关心)
2.补充背景资料,杨绛回顾文革中遭受残害的一段文字,感受杨绛的生存状态也是“活命”,也是卑微的。
明确:卑微: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也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们不仅生活贫困,精神上也是倍受歧视和打压的。政治运动扭曲了人性的真诚和善良的一面,现实中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冷漠与自私,在这样一个扭曲黑暗的特殊时期,老王身上人性的光芒才作者更加感动,所以作者对老王是如此的赞扬。同时也表明作者和老王是卑微与卑微的相逢,同情与同情的共鸣,善良与善良的感动。
(读散文要“知人论世”,了解散文中的“我”及所处的时代。)
3. 能否从文章中找出一些富有细节特色的语言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善良呢?
明确: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作者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
六、杨绛写本文的目的
明确:(1)同情和赞扬。
善良的作者以真诚和平等、尊重的态度去看待老王,去颂扬老王身上人性的光芒,写老王也是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小人物的同情、对穷人美好心灵的赞美
(2)愧疚与反思。
(3)解剖社会,呼唤人性
高明的作者写文章总是不会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天地的,其作品总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表达对社会认识的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反思自责中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越善良越觉得对不住老王,所以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在反思解剖自己的同时也在解剖这个社会,解剖人性。
七、阅读相关的杨绛作品:
《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
板书设计:
老 王
职业:蹬三轮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
物质生活 身体:残疾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
生活:塌败的小屋 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苦 善
孤独无亲 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
精神生活
被人瞧不起
我 家 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物质上帮助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善
精神平等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教学效果:
依托文本展开的寻美之旅
文本是散文教学的一种凭借和载体。散文阅读教学,只有立足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情”,品出“味”,悟出“旨”。本堂课即是一节紧扣文本教学的案例。
一、寻美要紧扣文本与学生对话
首先,在解读老王这一人物时,首先从学生的感受谈起。抓住老王送香油、鸡蛋等细节,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内心世界,体会到那一种真诚。其次,用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学生在此将阅读指向更广阔的空间,今儿学生发现“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别人大一倍、送钱先生看病坚决不要钱”三个重要情节。据此,老王身上善良而高贵的人性,这种人性之美已被我们发掘出来。
二、寻美应在感悟中与学生对话
在理解“我与老王的关系”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感悟与体验,通过不断地追问,让学生的感觉逐渐丰盈:老王去世前曾扶病前来送鸡蛋和香油,但杨绛没有请他到家中坐一坐;杨绛赶忙给了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钱;老王去世十多天,杨绛一家才知道……老王的情是真情,杨绛的关爱是礼节性的关照;老王把杨绛当作至亲至爱的亲人,杨绛把老王当作熟悉的来客和路人。这些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见解都是在与学生的深入对话中遇到的,这便是学生体悟感受豁然开朗的美的过程。
三、寻美是围绕文本展开追问
“愧怍”是作者对老王不尽的思念,是杨绛对老王这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理解了“愧怍”,也就真正体悟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对步行者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之美。梳理整堂课贯穿全文的几个至关重要的追问,主要有以下几个:1.你觉得杨绛应该“愧怍”吗?2.杨绛怎样看待自己与老王的关系?3.杨绛在精神上关心了老王吗?4.这篇散文为什么让你感动?这些追问,能够引导学生在寻找杨绛人性之美的路上好好咀嚼与探寻,去读懂“愧怍”背后的切肤之痛了。
在紧扣文本的对话与追问中,学生开始感受到作品的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体悟到杨绛先生是用自省的的良知来呼唤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感受与体悟的过程便是一种至美的呈现!
教学反思:
散文教学应关注文章的显性与隐性的“我”
学术界认为:散文一般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的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黄厚江认为,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书写作者的性灵,表达作者内心的自我。
回顾《老王》一课的授课过程,我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上设置了对话与追问的方式去探寻文本所负载的意义,但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层面还应再下功夫。
学生的阅读思路一般来说是仅仅局限在“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上的,他们的认识水平仅仅停留在“老王”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作者也不过是原原本本的再现。如果再次教授老王,应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迅速捕捉学生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引导学生调整思路。如:“香油、鸡蛋”在杨绛的口里是如何说的?是否加了什么定语?这样从写作创作思维的过程去出发,解读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明作者的真意。
也就是说,散文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显性与隐性的“我”。在《老王》中,显性的“我”,即文章中所写的那个人,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按照惯常的思路,我提出的问题便是老王是什么样的人?据此,学生能很快从文本中捕捉细节,归纳出老王的性格特点。而隐性的“我”,则在问题设计上略显欠缺,比如可以这样设计:1.为什么在送鸡蛋和香油的情节中这样描绘老王?这样一个丑陋的、病危的老王,却把自己最好的香油、鸡蛋送给作者,这说明什么问题?2.我对老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愧怍”?她究竟是在哪方面对自己的行为予以反思?3.杨绛本人的生活状态如何?就第三个问题,教学过程中有侧重,但忽略了前两个问题的铺垫,显得过于拔高。
授学生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搞清楚了显性的和隐性的“我”这个问题,等于把握了散文教学的规律,而不是只教给学生一篇写人散文的内容和方法。而这种方法传授之美,才是带来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是真正的教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