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理论·现实·实践: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三重逻辑探赜

作者

曹筱禺 刘子涵 宋子怡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一个国家、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是我国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密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破了近代中国百年来遭受屈辱和压迫的精神枷锁,不仅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更推动了精神思想上独立自主的新发展。新时代要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人民自觉抵制精神渗透的能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合力以实现真正的精神上独立自主。

关键词:精神上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

引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崭新命题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理论逻辑

(一)精神上独立自主是独立自主的重要分支

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意识(或精神)本来就不是抽象的自在的东西,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它作为人的对象性生命活动的产物及其最具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功能性存在,不仅是人的肉体生命的升华,还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内在化和自觉化。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本应该是独立自主的,主动性或自主性正是其本质性特征。但现实世界有诸多因素遮蔽或限制了这种本质性特征,导致人的精神在特定历史阶段处于整体被动的状态,难以实现独立自主,正如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饱受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和帝国主义的精神侵略那样,但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终于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命题,实际上阐发了一种新的愿景,即新时代要继续破除外界因素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束缚,增强中国人民的精神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理论渊源

《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赋予了对独立自主人格的崇高追求,这一理念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持续发扬光大。《老子》通过“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及“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等名言,深刻诠释了一种不盲从、具备自主特性的独立精神。儒家学说虽注重社会秩序和共相,但在个体人格塑造方面同样强调独立自主,体现在“君子和而不同”以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众人皆忍人之心也”等理念中。著名思想家对独立自主精神的不断阐释和传承,使得独立自主精神日益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近代以来所谓“先进”的知识分子放弃本民族文化,追求极端西化,导致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水土不服”,也更让我们意识到道路上独立自主和精神上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二、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现实逻辑

(一)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对构建国家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利于塑造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国家形象,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础。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意味着一个国家能够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本国文化具有独特的自我认知,使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能够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展示本国的形象。其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能够激发我国国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促使形成国民对国家话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巩固了国家话语的自信根基,还使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更加坚定地展现本国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其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利于打破美西方的话语垄断,提升我国话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一些国家出于错误对华认知,不断升级对华攻击抹黑和遏制打压,使我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利于我国打破话语垄断,发出本国声音,推动国际话语体系的多元化和民主化。由此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民族独立自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自主是在实践斗争中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客观要求。其一,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命题的升华,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其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既有利于提振民族精神,又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基因,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以立足中国实践、创造中国理论、打破西方束缚为理论构建的核心要义,以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为实现路径,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其三,当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深刻改造并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后,这种精神力量将随着中华民族的实践活动而外溢至物质世界,实现了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有机统一,共同凝聚成强大的民族力量。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精神,为民族的繁荣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保障。

(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关键所在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彰显中华民族特质和精髓,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生活追求的复合的文化共同体。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意味着中华民族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思想上摆脱依赖和束缚,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并基于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作出选择。其一,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树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它在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的基础上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中,培养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赋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的时代内涵。其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帮助各族人民理解自身历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坚定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进而坚定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发展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它深刻认识和把握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好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团结凝聚作用。

三、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实践逻辑

(一)站稳基点: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本的价值立场。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战略路径。首先,这要求我们在文化领域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转型升级,实现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飞跃,推动文化供给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转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差异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其次,人民的精神力量是其文化需求背后的深层动力,也是衡量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当人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时,其精神面貌得以焕发,创造力与凝聚力显著增强,进而催生出对更高层次、更富内涵文化的追求。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也为文化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最后,在政策落地时可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便捷地享受到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服务,促进人民文化需求的满足与精神力量的增强,真正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

(二)巩固支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身份标识,是中华民族思想上不可磨灭的烙印,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精神资源。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最重要的是利用好自己的精神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是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兼具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特质。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集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它们又汇聚到一起形成集体性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以这种集体性认同为源泉。因此,我们要通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二是要树立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人物。先进典型人物是普通群众的榜样,树立先进典型人物有利于发挥对普通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将他们树立为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人物,弘扬他们身上体现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三是要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是民族精神社会化的最基本手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依靠国民教育,促进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与国民教育接轨,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奠定坚实基础。

(三)抓住痛点:提升人民自觉抵制精神渗透的能力

提升人民自觉抵制精神渗透的能力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最根本最基础。要想提升人民自觉抵制精神渗透的能力,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文明自信紧密相连。一般而言,历史先于文化、文明存在,文化、文明在历史的基础上产生,又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文化自信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要坚持自力更生,坚持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中国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秘诀,即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同样,我们在精神上也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好自己的精神资源,才能真正实现独立自主。

(四)找准力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着力点。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强化理论根基与价值引领,要坚定不移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其次,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最后,加强党的领导与责任落实。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通过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切实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在此基础上,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认同提供有力支持。

(五)紧跟节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重要历史任务。要想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需紧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节点。

首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理解,挖掘其内在价值,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性转化。通过教育体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课程设置,培养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精神独立自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和融合发展。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精神独立自主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最后,我们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鼓励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精品化。同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结语

近年来,各种错误思潮与文化霸权危及文化安全,西化战略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中,威胁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对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和精神上独立自主造成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创造性地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铺就了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色,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最新境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继续破除外界因素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束缚,增强中国人民的精神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曹心宝,肖逸夫.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独立自主思想——遵义会议独立自主精神的理论渊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5):23-27.

[5]徐国亮,殷一榕.深刻把握独立自主是民族精神之魂的三重逻辑[J].山东社会科学,2022,(06):14-19.

[6]田旭明.精神独立自主:思想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06):57-64.

[7]贾绘泽.精神上独立自主:历史考察、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4,10(01):5-13.

[8]陈金龙,吴智楠.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09):4-11.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培育探究”(项目编号:BKJJ202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