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体育赛事+旅游的融合发展
马思宇
成都大学 610106
摘要:在未来,成都市将会打造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因此,对体育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更卓越的目标。因此,本文根据成都市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指明成都市在体育旅游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进而进行提升,让体育旅游产业融入市民生活,使运动成为成都市高质量生活特质的世界体育名城。本文根据成都目前及未来举办的体育赛事为契机,并借助地理区位的优势、助力赛事活动推广的政策以及经济文化的影响等,着力改善产业结构。因此、克服体育品牌匮乏、配套设施不足、人才紧缺等劣势尤为重要。最终致力打造体育精神盛宴、文化体育风貌的新意境城市。
关键词:成都市;体育赛事;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1、引言
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统一、标准、精确的体育旅游概念表述,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体育旅游进行了界定。普逖斯把体育旅游定义为包含体育赛事、运动训练以及参与型体育旅游、观赏型体育旅游等几个方面。根据斯坦迪文等的理解:认为体育旅游是人们离开原居住地区或是工作地点,然后转移至其它地区参加以体育活动为主体的旅游行为。根据多位学者所提出的概念界定,体育旅游包含了体育和旅游的双重特征,体育旅游的主体是体育学科,基础学科是旅游学科。本文章认为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或参与人群去体育旅游发生地以观赏、参与体育活动以及购买体育产品为主体的新兴旅游行为,在包括旅游的特征上,同时兼具了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专业性、观赏性和刺激性等特征的旅游形式[1]。
伴随中国以及走出了新冠疫情的阴霾,经济形势大好,在后疫情时期逐步回升,加之成都市正在打造体育赛事名城,在过去及未来,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渐渐成为了城市扩大内需、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和城市转型的突破点,加之成都市对城市形象的宣传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落户于成都,列如“汤尤杯”、“世运会”等,在"体育赛事+旅游"的新式旅游方式下,成都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旅游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因疫情而多次延期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开幕,拥有大运会这个极具影响力的带货帮手,成都各个地方的文化旅游景点纷纷亮出招牌,参赛选手与观众都络绎不绝。
将来,国内的体育产业、旅游市场会继续扩大发展,落户在成都各类体育赛事也会越来越多,巨大的经济利益背后[2],一直心系我国体旅发展,感受我国体旅文化魅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体育赛事旅游的热浪[3]。
2、成都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现状
2.1成都体育赛事发展现状
许多大型国际赛事落户与成都,强劲增添了成都市的体育氛围,并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第十八届世警察会在成都举行,并在开幕式上演了“向英雄致敬,向英雄默哀”的温情时刻;2021年3月3日,成都获得2022年国际射击联合会(ISSF)世界杯赛事的举办权,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次举行的国际顶级的射击赛事;2023年8月8日,中国队在大运会以103枚金牌完美收官。此次大运会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赛场,最基本的就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修建完善,比如公共交通、体育场馆等,此外,大运会还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后,在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内陆城经济差距的背景下,成都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引擎,以大运会为载体,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展现了西部的进步。
在未来,成都在举办更多的国际赛事,更高规模的体育赛事就具有了先天优势,也为此埋下伏笔。
2.2成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成都素来享有“天府之国”美誉,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政策推广上上,《成都市体育产业2025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了要加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贯通,发展以运动休闲、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为主的体育产业。在《成都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中,也指示要大力推动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4]。
在体育旅游资源上,都江堰、双流区、龙泉驿区、温江区、青白江等,这些行政区山体、水系 、草木资源丰富,可承接各类各样的体育旅游,繁生出不同的体育产业产品。
加之成都的体育产业近年来飞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效促进了成都体育旅游的进步。目前,成都体育旅游大步前进,响应赛事名城建设,为体育旅游发展打好了基础。
3、成都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1发展优势分析
3.1.1 地理区位优势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四川盆地西部、地势广阔平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且四周山脉环绕,因而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依靠高山地区可开展山地徒步、定向越野、冬季滑雪等,也可在平原地区开展骑行、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旅游项目,
另外,水上运动资源在成都也极为丰富,成都地处我国西南,周围山地环绕、河网密集,在成都市境内,共有12条干流和几十条支流,在新津,还开办了水上运动学校。
作为我国西部中心的成都,交通设施建设发展得十分迅捷,境内公共交通便捷,还拥有众多铁路线路与周边各省市相连,更有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等航空枢纽,运营着国内国际航线,不仅是串联我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而且在未来,成都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更加国际化的交通枢纽。
依靠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人文地理优势,可打造系列性具有独立品牌和带有成都标志的国际体育赛事,吸引容纳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范围人民的积极参加,进而推动成都体育赛事旅游产业的发展[5]。
3.1.2政策支持
大运会第15场新闻发布会于2023年7月29日发布,会中,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同志进行讲话,其中提及:“我们要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积极引进更多的大型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利用大运会、世界运动会等重大赛事的契机,策划组织产业招商推介活动”。
2023的8月8日,是新中国的第15个"全民健身日"。习近平同志极其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高度重视下,以体育强国建设为重要支点,能够在新征程上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6]。
在这些相继出台的,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和体旅融合发展的政策纲领的背景下,未来的成都,将会建设为展示城市公园底蕴的健身活力之都、世界顶级的国际赛事城市、照射全球的体育产业中心[7]。
3.1.3体育赛事旅游消费水平提升
目前,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硕果累累,百姓的健身需要和体育产业正在飞速发展,据了解,2021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达533.7亿元;2022年,成都体育消费总规模就到达了578.6亿;2023年的第一季度,成都体育消费总规模为157.7亿元,同比增长12.3%。
,在一个涉猎多方面利益体的产业市场,尤其是参与型体育赛事,省内外的游客为了获得更高质量、更丰富的价值体验与赛事体验,会计划投入更多的经济、情感、精力、体力资源,将其灌输到到体育赛事旅游的产品及其附加的服务产品中去[8],同时,体育赛事官方为了获取竞争优势,扩大影响力,其运营管理不再单纯集中在内部效率提升、扩大宣传,也将管理的范围延伸至游客的情绪价值引导与赛事环境打理等方面。
而在观赏性体育赛事,伴随成都大运会的成功开展,中超联赛的持续热潮,顶级体育赛事的接踵而至,点燃了人民的消费热情,门票、转播权、体育周边等运营产品持续爆火,百姓乐于为此买单,在此背景下,不少老牌体育品牌选择重回成都,其余产业也落户成都。
3.1.4川式文化影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被山系环绕,在以往交通闭塞,但四川人民从未停止向外探索、向内吸纳的脚步,在封闭中孕育着对外开放交流的期望。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铁人三项世界杯、2024年汤尤杯、世界园艺博览会等盛会即将相遇成都,四川文化产生于四川盆地,再被周围的大山、高原环抱,从前的川式文化相对封闭,但于外面文化的交流并不少,封闭阻塞但不停滞[9]。
四川文化沉淀深厚,对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产业发展影响深远,开放的四川文化海纳百川,因此,通过对世界文化的取之精华,四川文化促使了成都市人民的生活经过长期孕育而发展,具备了多元化的文化基因。
3.1.5体育赛事资源储备丰富
成都市特殊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独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在成都所属的区县中,都以具有本地特色标识的体育旅游特色资源,例如都江堰的成都双遗马拉松、金牛区的凤凰山体育中心、新津区的水上运动学校等,这些赛事、场馆为成都市体育赛事旅游的发展推波助澜。
以即使在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为例,成都市全年举办的世界性体育赛事的数量达到了18个。随着大运会举办后,这场体育赛事所留下的大运遗产,还会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不仅能让全民感受大运会的体育红利,而且以此基建设施为基础,举办更多的大型体育赛事。
完备的赛事基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为成都体育赛事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2发展劣势分析
3.2.1本土品牌匮乏
成都在疫情前后,承办了多项重大国际体育比赛和举办了民间赛事活动,力求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尽管些许体育赛事规模虽大、吸引游客较多,但社会影响短暂,热度来去都很快速,虽对成都市范围内或者国内部分地区的体育爱好者产生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持续时间较短,影响不够深远[2]。
3.2.2体育赛事旅游人才紧缺
专业人才的作用对成都市体育旅游的发展不可或缺,虽然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内有多所高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和体育等相关专业,但所开设的课程乏而不专,体育旅游专业涉及不足,专业性不够突出。目前,成都市体育旅游相关从业人员专业不强,整体素质偏低,缺乏旅游管理经验和赛事运营经,极大限制了体育赛事旅游游客的体验感。且体育旅游相关专业的就业面较窄,人才被迫流失严重,在岗位上还未产生应有作用即面临人才流失的尴尬境遇[2]。
3.3.3相关配套文旅活动不足
在成都都江堰承办的双遗马拉松,跑友在完成赛事后,后续可以游玩都江堰和青城山充分利用了体育旅游资源。但是其余的各类赛事情况与预期相比,并不理想,体育赛事和旅游融合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但体育旅游产品仍然较少,宣传力度越来越足,但仍旧缺少城市标识,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性质比较单调的赛事中,如世警赛此类比赛性质就决定了与文旅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汇,结束以后,观众和参赛人员匆匆离场、然后离开举办城市,在缺乏与体育赛事相配套的文旅活动互动的背景条件下,旅游者、参与者大多是只是短暂停留。
4、发展对策
4.1打造本土知名品牌
品牌对赛事、城市的影响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大众传媒发达的现在。成都应以城市文化为基础,打造独特的系列赛事,然后依靠体育赛事活动,反过来推进城市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成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可以从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等多个角度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满足不同个性需求。
成都市在未来,还会承接许多的大型赛事活动,可以借此契机培育、宣传成都市的一些本土品牌,加强成都市地区的文化宣传与体验,作为良性循环,再反过来吸引更多赛事在成都举办,吸引更多参与者、旅游者感受成都文化、体验成都活动,进一步带动成都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
专业人才的缺失一直是成都体育赛事旅游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长久、蓬勃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府要发挥好引领作用,推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支持院校与企业优势互补;旅游企业、体育公司要加大与各高校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既会体育又会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4.3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目前成都的体育赛事还没有对赛事文化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缺乏更深层次的旅游产品,暂时还无法满足体育赛事旅游爱好者反复地进行体育赛事旅游的需要,比如故地重游、购买纪念品等。相关部门要具有针对性的开发意识,然后结合成都是本土的文化特色,科学挖掘开发成都市的本土赛事资源,与之匹配丰富的、与体育赛事相关的文娱体验活动,使体育赛事主体在观看或参与体育赛事之后还能游玩本地特色景点、体验本土文化;同时政府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各方权益,让更多的企业和人民投入到赛事旅游市场的开发中。
参考文献
[1].谢冉. 成都市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22.DOI:10.26987/d.cnki.gcdtc.2020.000221.
[2].韩南.基于SWOT分析模型下成都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2):191-193.
[3].黄倩.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24(05):85-91.
[4].朱洪端,杨惠玲,曾维静.基于共生理论的成渝双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西部旅游,2022,(21):10-12.
[5].陶涛,罗凤云.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的成都市网球赛事产业发展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9,41(01):21-24.DOI:10.13940/j.cnki.lntykj.2019.01.005.
[6].圣火耀三晋奋楫正当时[N].山西日报,2023-08-08(001).DOI:10.28713/n.cnki.nshxr.2023.003418.
[7].胡锐凯.成都将着力打造“两都四中心一极”的世界赛事名城体系[N].成都日报,2021-09-10(005).DOI:10.28063/n.cnki.ncdrb.2021.003227.
[8].蒋晓薇,杨倩.参与型赛事旅游价值共创驱动因素及其非对称影响[J].体育科研,2023,44(03):17-28.
[9].谢真蔷,肖琛琛,冉建.川式生活植入四川乡村体育旅游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