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县域体制内大龄青年的婚恋困境与影响因素研究
吕悦
中共利津县委党校 山东省东营市 257400
摘要:近年来,大龄青年婚恋问题成为人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已触及到社会公众对婚恋传统认知的限度,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婚恋领域的表现已对社会大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县域体制内大龄青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帮助县域体制内青年妥善处理好婚恋问题,有助于推动和促进县域发展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县域;体制内;大龄青年;婚恋困境
一、引言
近年来,青年婚恋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关于大龄青年婚恋问题的讨论尤为热烈。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东营市县域体制内未婚青年同样也面临着婚恋问题的挑战。帮助县域体制内青年妥善处理好婚恋问题,有助于推动和促进县域发展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东营市县域体制内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选取东营市利津县体制内大龄青年为研究对象,依托县域现实情况,以问卷调查法为主,探讨婚恋困境及其主要根源,并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县域体制内大龄青年婚恋困境的现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利津县体制内大龄青年,通过发放问卷对利津县63名25岁及以上的未婚青年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描述统计结果及解释
1、婚恋困境:体制内的男女比例失衡
在参与调查问卷的63人中,男性有18人,占28.57%,女性45人,占71.43%。根据该数据可以看到,利津县大龄未婚女性多于男性。县域体制内许多大龄未婚女性主要因为“男少女多”而“被迫单身”。这里的“男少女多”并非指县域整体人口中的单身男性少于女性,毕竟在农村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大龄未婚男青年。而是指对于在县域体制内工作的人数而言,适婚年龄的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且女性本身具备较高的学历与知识素养,身处较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并具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她们往往会选择具有同等甚至更好条件的优质的男性进入恋爱乃至婚姻关系。但现实却是,越来越多有学历、有能力的男青年都选择前往大城市闯荡,较少返回县城工作。
2、婚恋困境:县域层面存在人才瓶颈
在参与调查问卷的63人中,学历大专有2人;本科占比最高,有30人;硕士有28人,博士有3人。根据该数据可以看到,利津县大龄未婚青年的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部分体制内青年会因找不到同质优秀的青年而迟迟无法婚配。尤其是作为女性,许多高学历女性选择回到县域体制工作,是基于离家近有依靠、工作体面、收入安稳等原因,但许多高学历、有才能的男青年则是选择远离县域到大城市就读并工作,这是由于大城市较小县城有更大挑战的同时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与可能,并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与前景。但这就违背了“择偶梯度”,显然,如何在政策上吸引、引进以及留住人才尤其是适龄男青年,应该是县域政府需要关注的问题。
3、婚恋困境:高额婚姻支付较为普遍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三问题,分别是“在选择婚恋对象时,您对对方的条件最看重的是哪五项”、“您认为最能影响结婚决定的因素是”以及“您会选择裸婚吗”,以此来了解体制内大龄青年的婚恋观。可以说,在现代的婚姻关系中,从相亲态度到结婚观念的改变,可以看出年轻一代的婚恋观念越来越冷静,抛弃了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改革开放后,大部分人不再为温饱“挣扎”,给追求爱情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降低,独立性增强,不再将婚恋作为获得安全感的唯一方式。更多人能用开放的态度对待婚姻成本,但这也带来了功利主义,择偶观趋于现实。
4、婚恋困境: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您单身的原因是”、“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人选,您的选择是”以及“您对婚姻的态度是”,以此来了解体制内大龄青年的婚恋观。当今,青年对婚姻质量具有更高的期待,更加注重自己的情感需求与感观体验,当交往对象和交往现状无法为其提供满足感时,相当多的青年选择不凑合、不将就。此外,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日益增强,这也重塑着她们对婚姻关系和婚姻功能的认知。目前,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年轻人结婚越来越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愿意妥协,即便是闪婚闪离也选择跟随自己的内心。
三、关于县域体制内大龄青年婚恋困境的对策
(一)政府应搭建交流平台,注重人文关怀
政府应该加强重视,积极发挥工会、妇联等社会公益组织为处于适婚年龄的体制内青年提供信息、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尤其是各县区应该加强合作,帮助本县区的未婚青年在与本县区的青年接触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其他县区的青年,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拓宽渠道。同时,要以体制内青年的实际婚恋需求为导向,发挥党组织、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举办年轻人的各项活动丰富其文化和精神活动。此外,各单位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加大对体制内未婚青年心里健康的关注程度和投入程度,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现代婚恋观,帮助他们化解在婚恋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帮助他们调适情绪并提高抗挫折能力。通过创建文化活动室、健身房等公共社会环境,防止封闭单一的工作环境制约体制内青年的择偶机会。
(二)个人应转变择偶心态,扩大择偶范围
体制内大龄青年进行择偶,不能一味期盼外在环境创造择偶路径,而更应该的是转变心态,通过对自我的不断充实以及扩大择偶范围来应对婚恋困境。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婚恋条件,才能在婚姻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是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无论是单位组织的交友大会亦或是社会组织的相亲大会,均可选择性适当参加。同时,积极参加诸如爬山、音乐节等聚集众多年轻人的活动,增加交友范围。二是转变择偶心态。部分青年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姐弟恋”、“异地恋”等恋爱模式较为排斥,实际上如果选择适当放宽双方年龄,地域方面有所拓展,将会大大拓展大龄未婚青年的择偶范围。三是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范围广且迅速的时代,未婚青年可以选择网络聊天的形式跨越空间距离,促使双方的交往更加便利。此外,如果有合适可靠的婚恋平台,也可以选择其作为寻觅婚姻对象的途径。相比其他途径来说,婚恋平台能够快速定位双方条件,不仅能够节约择偶的时间成本,同时也扩大了择偶范围。
(三)社会应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婚恋观念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在社会上倡导树立健康的婚育观念。多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宣传积极婚恋观,推动婚育教育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通过开设婚姻家庭课程、组织婚姻辅导讲座等,加强正面引领和专业指导,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二是进一步落实支持政策。通过在住房、就业、养育、教育等方面为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从而帮助青年减轻婚育焦虑忧虑。三是鼓励出台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市民公约等规范约束作用,引导家庭践行“不要彩礼要幸福”的时代新风。
(四)家庭应充分理解体谅,加强交流沟通
家庭是实现婚育行为的社会基本单元。婚育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下实现的,或者说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关系里实现的。为此,倡导新时代婚育观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在家庭,通过“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将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送入、传播到、影响到和服务到千家万户。父母长辈向子女表达自己的看法、愿望,让子女了解他们的想法是必要的,同时其也要理性为子女物色合适的人选,不能‘病急乱投医’。此外,父母和长辈们不仅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给年轻人更多成长空间和过渡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