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作者

计航宇 朱艳敏

围场县逸夫小学 河北省承德市 068450

摘要: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作业设计逐渐多元化,作业内容逐渐贴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符合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需要,符合教师教学计划的需求。融合性的作业,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元化的学习感受,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作业如何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构建全面的作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融合

现阶段,在作业的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切实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认清教育形式,科学且合理的为学生设计作业的任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起到提质增效的教育效果。教师需要从学生个体出发,研究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模式,创建新的作业形式,以推动学生学习的有序发展。

一、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无序性

现阶段,一些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缺乏顺序性,并未按照课堂教育的内容依次为学生设计作业,导致学生作业无序,难以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无序性的作业,会增加学生作业的负担,导致学生在作业中茫然,难以认清作业的主要目标,从而减缓了主动性学习的步伐,影响了后续学习的效果。

(二)作业形式传统

目前,一些教师在设计作业中主要采用书写、阅读等传统的作业方式,学生长期处于此类作业下将会影响写作业的积极性,部分学生还会产生抗拒作业的心理,逐渐产生抄作业、不用心写作业的情况,便失去了作业的意义。新时期需要采用新的作业形式,教师创新作业的形式是教学中的重点要求之一,是学生所希望的学习方式之一。

二、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育方式

(一)课前作业

课前作业的设计主要目的为课堂高效便捷,让学生对陌生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为此,在设计课前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前置性的作业,利用前置性作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完成对下一节课程的预习。前置性作业具备引导、辅助、灵活等特点,教师需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精髓,为学生构建前置性的作业内容。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前置性的问题,印证课本上的知识,在提升对知识认知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围绕“新知识的理念、新知识的含义”等基础性的内容,为学生设计课前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不同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以理解新的知识。此外,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延伸学生学习的思维。前置性作业是为了课堂教学而服务,则设计的内容必须与课堂教育的内容相一致,为课堂教育的先导性学习内容。同时,针对前置性作业灵活性的特点,则教师还可以结合分层作业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不同内容的作业,以促进全班学生的发展。确定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

(二)课中作业

课中作业的设计主要目的为“巩固检测”,通过多样的作业内容,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状态,以此调节后续课堂的教育内容。这对教师教学而言极为重要。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为3—4人的小组,根据课堂教育的内容,为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作业,讲作业的形式多样化。如“传统的填空、连线、问答,新的表演、分享。”通过将新老作业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带给学生新鲜的学习感受,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遇到较难的作业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答作业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的互助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巩固与提高”,根据课堂教育的内容,全面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化为己用。如此,便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则教师需要将传统的作业方式多样化,可以结合生活情景作业的方式,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入相应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搜集、游戏等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喜爱的方式完成作业,以加强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课后作业融合课堂教育的方式,确立了总结完善性的教育模式,弥补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同时为学生下一节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中的各项任务。在新时期的教育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性的教育工作,强化布置作业的需求,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让学生在作业中提升自己,完成最终学习的计划。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业设计的方式更为多样化,教学的方法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高国君,蔡友芬.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减”与“双增” 全面提升学校育人质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6):1-3.

[2]王寿鑫.“双减”下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J].中学语文,2022(05):66-67.

此论文系承德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双减政策下,小学作业设计实效性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