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治理研究

作者

赵雪玉

平泉市人民法院

摘要:近年来,跨境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特征,从事网络诈骗的不法分子,往往将犯罪窝点构建在监控盲区,企图钻法律漏洞,躲避、跨过制裁,因此对跨境电信诈骗犯罪严格治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跨境;电信诈骗犯罪;治理

一、跨境电信诈骗涵义及趋势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指犯罪嫌疑人利用电信、网络或其他现代传播媒介以及金融通兑服务等手段而实施的跨越不同国境、边境或地区的诈骗犯罪行为。[1]随着人民生产生活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电信诈骗发案数也急剧攀升,以“电信诈骗”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9191篇刑事裁判文书。如图1.1。

图1.1所示,2013-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逐年递增,2021年较2013年上升了14125%,电信诈骗案件频发,形势复杂严峻,绝对不可轻视。近些年,我国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拳出击压缩电信诈骗犯罪空间,有效抑制了电信诈骗案件迅猛增长势头,成效明显。从2022年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在同比增长,立案数、造成财产损失数额却在同比下降。在国内不断打击的高压下诈骗分子被迫转向境外,以“电信诈骗”、“境外”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378篇刑事裁判文书,其中2013年1件,2021年上升至363件。近年来,跨境电信诈骗犯罪链条不断延长犯罪隐蔽性不断加强,案件侦破难度不断加大,并催生了偷渡、人口贩卖等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给各国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峻隐患。

二、跨境电信诈骗特点

(一)手段不断翻新且类型多样

过去一段时间,跨境电信诈骗形式主要是以中大奖、冒充熟人、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诈骗等方式为主。随着人民群众对以上诈骗手段防范意识的增强和一系列技术工具的开发出现和被使用,诈骗分子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发展形势,大量使用境外通联工具,开发涉诈App、云语音、GOIP、虚拟币、转账洗钱等新技术手段实施各种形式的诈骗,诈骗手法多种多样。2012年公安部官方微博“中国警方在线”公布20种常见的诈骗方式,到2019年升至60种,诈骗方式在几年间成倍增长,其中投资理财、贷款、等诈骗类型占比最高。

(二)集团化且人数众多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实施主体零散、点状式的独立诈骗团伙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为幌子的超大犯罪集团,其内部通常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不仅会根据诈骗金额,效率等建立考核机制,还会对成员进行“技术”培训,犯罪集团按照公司化模式运作且人数众多。2022年9月,福建省莆田市公安机关在侦办一起案件中发现,一境外诈骗集团在老挝设立所谓的科技公司,专门对国内民众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团伙成员共有150余人。2021年9月,浙江省温州市公安机关侦办的一起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过程中,发现位于缅甸、马来西亚的4个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对国内民众实施电信网络诈骗。2023年9月已抓获犯罪嫌疑人890余名。

(三)涉案人员低龄化、低学历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和新兴社交软件的兴起,能够熟练使用短视频和各类社交媒体的年轻人成为诈骗组织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诈骗组织利用年轻人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的特点和想赚快钱的思想,诱使其实施网络犯罪或被犯罪团伙欺骗而参与犯罪。以电信网络犯罪占比最高的罪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以下简称)为例,2022年7月最高检通报显示,帮信罪被起诉人员中,30岁以下的占64.8%,18至22岁的占23.7%。犯罪嫌疑人中,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占多数,初中以下学历占66.3%、无固定职业的占52.4%。[2]2023年7月重庆侦破的一起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中,“00”后甚至已成为诈骗团伙的“骨干”。

三、治理跨境电信诈骗建议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严峻复杂,尤其是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断变化,社会危害严重、影响恶劣。又因为各国对电信网络诈骗执法标准以及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时,经常遇到调查取证难、落地抓捕难等问题;有的犯罪分子加入了居住地国籍,在司法协助制度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抓捕后的引渡和制裁。在治理此类犯罪时应当遵循“合作、严打、防范”的原则。

(一)多层面开展国际执法合作。一是司法合作,推动国际电信网络犯罪公约立法。2001年各国签订的《网络犯罪公约》因滞后性和不完善性,无法应用于治理跨境网络电信诈骗犯罪,要想有效治理跨境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就要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违法性、量刑标准、司法管辖、司法互助等方面达成国际共识,构建具有普适性的国际法律框架,[3]为快速有效打击遏制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法治保障。二是警务合作,各国协同发力,加强警务活动交流、情报信息共享、证据取得及固定、涉案金额冻结等方面合作,推动边境警务执法合作。三是技术合作,各国间增强新兴科学技术交流,推动搭建国际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实现国际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充分发挥我国边境大数据的聚合作用,借助反诈骗信息云端系统和一体化资源,为双方司法部门提供情报数据支持。[4]

(二)全链条依法严打。一是依法严惩电信网络犯罪的关联犯罪、协同犯罪,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对电信诈骗犯罪进行铲源断链式的重拳出击,铲断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国内黑灰产利益链条,从根本上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蔓延的土壤。二是加大对边境管控力度、非法偷越国(边)境人员的打击力度,减少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严防国内人员被电信诈骗的不法分子诱骗招募非法偷渡出境,最大限度杜绝电信诈骗犯罪分子跨境作案的可能。三是公安、网信、金融、检察等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共享、行刑衔接等机制,同时快速联动惩治犯罪,形成强大震慑效应。

(三)多维化防范宣传。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多措并举,最大限度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一方面点面结合加强宣传教育,既要全覆盖,又要抓住重点人群,通过大范围、多渠道、精准防范宣传,促进人民群众识骗防骗意识能力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对涉诈信息的警惕性,增强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辨识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抵制、共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浓烈氛围。另一方面研究、提升电信网络诈骗监测、识别系统,对可能受骗的人民群众进行只能提示,最大限度阻止财产被侵害。

四、结语

跨境网络电信诈骗因其国际化、集团化等特点及其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犯罪手段导致存在侦破难,取证难、抓捕难等一系列的治理困境。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及安排部署下,我国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严厉打击跨境网络电信诈骗,取得了显著成效。相信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我国与其他各国的共同协作下,采取全方位全链条式的治理措施,一定会根除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铲除影响各国社会稳定及扰乱经济秩序的隐患,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吴照美、许昆:《两岸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演变规律与打击机制的完善》,《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2]《最高检:2022年上半年检察机关起诉帮信罪6.4万人》,2022年7月22日,https://www.spp.gov.cn/xwfbh/wsfbt/202207/t20220722_566409.shtml#1

[3]尹俊翔、陶杨:《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困境与对策》,《学术前沿》,2022年第16期.

[4]周鑫:《缅北民族地区跨境诈骗问题及其治理》,《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3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