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魏换霞 陈军 吕彦兴 刘昱涵 李云琪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探究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途径
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对北京、山东、河北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8万名15-26岁的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重点考察了睡眠、压力、无聊等生活方式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大学生学业与恋爱的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发布了报告《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有焦虑风险(45.28%)。在压力源方面,大学生最主要的三个压力来自于“学业负担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较高的压力是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因素。在对生活满意度的分析中,报告指出,有一部分学生很难评判自己生活是否满意(17.24%),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生活不满意(8.66%)。这说明,当代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抑郁风险突出,应引起重视。
1.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
1.1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反思和探索,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这个阶段的大学生通常会面临一些挑战,如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自身价值和角色的困惑等,但他们也通过这些挑战逐渐成长并发展出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以一名大学生小张为例,他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但是并不太确定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他开始尝试不同的社团和活动,如摄影、编程、志愿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挫折,如加入摄影社团后发现自己的技术不够出色,但他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
这个过程中,小张不仅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还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他的经历也表明了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方面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并通过挑战自我和积极面对困难来逐渐成长和发展。
1.2情绪管理和社交关系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着与高中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更有效的情绪管理和社交技巧。他们需要学会独立生活、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同时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建立更广泛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以一名大学生小李为例,他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城市,来到北方上大学后感到有些不适应。他发现自己的室友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惯和文化背景,这让他感到有些困惑和不适应。但是,他逐渐意识到这种不适应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大多数新生都会面临的问题。他开始主动与室友交流,并建立起了亲密的友谊关系。同时,他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独立生活。
这个过程中,小李学会了如何适应新的环境、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他的经历也表明了大学生在情绪管理和社交关系方面需要不断适应、积极面对并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
1.3学习和未来规划
大学生在学习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需要适应更为自主的学习方式,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并通过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设定,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准备。
以一名大学生小王为例,他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高中时期,他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考试即可,但是在大学里,他需要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寻找资源和掌握新的技能。他开始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实习和志愿服务,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他计划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所以他学习了相关的课程和资料,同时参加了许多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研究项目。
这个过程中,小王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还通过实践经历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他的经历也表明了大学生在学习和未来规划方面需要积极面对新的挑战和更加自主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实践经历的积累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准备。
总之上述三方面的成长特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促进其全面发展并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做好准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并为其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的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遗传因素
遗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研究显示,父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子女在情感和心理上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一些遗传研究表明,个体的基因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一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出现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因此,遗传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态度和行为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家庭中的氛围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果家庭氛围紧张或父母之间存在冲突,会使大学生感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学校环境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学校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校园中经历过性侵、欺凌等暴力行为,这些经历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可能使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3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个性和应对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大学生的个性特质可能会导致其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性格过于内向、过于追求完美等特质可能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外,大学生面对压力和困难时采取的应对方式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寻求帮助、与他人分享等可以缓解心理问题;而一些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压抑等则会加重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压力、调节情绪和改善应对方式等。同时,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并为其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的目标。
3.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对建立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一些思考。
首先,课程设置应该全面、系统、科学。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压力与应对、自我认知与成长、人际关系与沟通、心理测评与自我评估、心理危机干预与应对等方面的内容。此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如针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等。
其次,课程形式应该多样。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测验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教授“人际关系与沟通”这一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再次,课程安排应该合理。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到毕业,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应该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避免重复和脱节。
最后,教师素质应该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资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需要高校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如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周等,以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加强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引入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撑和实践指导。
总之,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2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防线,也是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下是一些关于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思考。
首先,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需要高校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经验丰富、专业资质认证的心理咨询师组成,能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同时,团队成员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其次,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需要具备完善的服务流程。心理咨询服务应该包括预约咨询、接待咨询、评估咨询、开展咨询、跟踪咨询等流程。在服务过程中,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例如,建立咨询记录制度、咨询档案管理制度、咨询效果评估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服务流程和提升服务质量。
此外,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个体咨询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帮助个体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个体咨询,机构还可以开展团体辅导、心理测试等形式的服务。例如,针对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可以开展新生适应团体辅导;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可以开展就业心理测试和职业规划辅导等。
另外,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还需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包括危机预警、危机干预、危机后续处理等流程,以帮助学生及时处理心理危机,避免问题扩大化。
最后,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需要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加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服务的作用。
总之,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和服务质量,通过完善服务流程和加强团队建设等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3.3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
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网络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是对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一些建议。
首先,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信函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并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活动,与孩子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组织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社会也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投入。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可以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通过捐款、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此外,社会媒体也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这种全方位的支持网络,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与家庭、社会各界联系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小兰 -,张侃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21-202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群学出版分社,2022.
[2]楼淳,林欣悦,施祖新.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J].Show大学, 2021, (001):151-152.
[3]冯才华."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引导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 33(1):5-10.
[4]周潇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8):4-8.
课题来源:2023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课题批准号:XTSKFZ202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