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根山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两个结合”理论的阐述,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今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才能够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使其发扬光大,是一个重要课题。“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能够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又能够使其具有现代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文化自信

加强教育引导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我们应该注重在各级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其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在各级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讲座、展览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传统文化艺术展览、传统技艺体验、文化讲座等,通过亲身参与和感受,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其文化素养。

最后,在加强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应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二、推进文化创新,焕发时代光彩

推进文化创新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造,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创新的实践中来,注重文化创新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造。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多元化、信息化、快速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其精髓和特点,然后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创新和改造。例如,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创新的实践中来。文化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各种人才和资源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创新的实践中来,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创新大赛、提供文化创新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推动文化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文化创新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文化创新不是为了追求短期的效益和轰动效应,而是为了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文化创新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让文化创新真正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长期的文化创新规划、建立文化创新机制等方式,保证文化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加强文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

加强文化交流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互动。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演出、文化研讨会议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文化交流的实效性,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交流的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文化交流需要健全的机制和人才的支持。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文化交流的机制,为文化交流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文化交流提供人才保障。

四、注重实践探索,落实传承行动

注重实践探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传承实践活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注重传承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应该开展各种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如文化体验、传统技艺学习等,让更多的人亲身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这些活动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传统技艺培训班等形式,让人们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我们也应该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例如,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传承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因此,我们需要注重传承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让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长期的传承规划、建立传承机制等方式,保证传统文化传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重实践探索的创新性和发展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实践探索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承方式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五、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支持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支持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加强对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传承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传承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传承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传承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确保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传承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传承工作中来。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传承基金、建设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为传承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法律法规是保障传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侵占、盗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传承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传承工作的宣传和推广。传承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该加强对传承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承工作的开展。

六、思考与展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充分认识这种结合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的思想之源和精神家园,是五千年中华文明赖以赓续传承的核心密码和稳定基因。 所以,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基本国情相结合,就必然包括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唯有如此,唯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壤沃土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大树才能根深叶茂,才能充分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民族特色和亮丽中国风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充分认识这种结合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自身规律的使然。

加强教育引导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通过教育引导,我们可以培养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等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文化创新不仅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交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实践探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亲身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支持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加强对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传承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马庆玲.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1(6):6-10

[2]张允熠,张弛.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J].思想理论教育,2021(9):10-16

[3]梁玉洁.意识形态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新一代:理论版, 2020,(14):30-32.

作者简介:李根山,出生年月:1970-4-12,男,汉族,籍贯:邢台市隆尧县,所在院校: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  学历:研究生,学位:文学学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