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运用二十四节气进行幼儿食育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策略

作者

吕春悦

常州市运河之星幼儿园

摘要:把二十四节气融入饮食教育课程的开发中,既可以推动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根据幼儿园食育课程建设的需求,把二十四节气纳入饮食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就必须改变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对不同种类的节气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并对课程设计进行优化,以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幼儿食育;课程开发;实践策略

1加强食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幼儿园食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主体,是否具有对传统文化和食育课程的正确认识,是否具有更专业的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食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要想将二十四节气中蕴涵的食育资源内容与食育课程结合起来,还要注重增强教师的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加强食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要增强教师在传统文化融入食育课程方面的主动意识。教师不仅要拥有对食育课程的敏锐度,能够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还要具有自觉性,能够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寻找基于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内容的联系。基于这一情况,幼儿园要通过对食育课程现有管理制度内容的调整,让教师拥有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并在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和资源的支持,提高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的效果,使其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不断提升课程意识。第二,要注重提升教师将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内容相结合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提高食育课程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重点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方法论、食育课程的建构、内容、组织与教学等方面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巩固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教师转化教学资源、课程活动设计以及课程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能力,让二十四节气中蕴涵的食育资源能够在食育课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不断提升食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也要提高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为教师的课程交流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以此不断提高食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园内可以为食育课程的教师提供交流课程经验的机会,以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式,让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当前二十四节气融入食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或取得的经验。同时,也可以通过搭建基于食育课程的网络交流平台的方式,定期开展食育课程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评比等活动,激发教师深入研究课程的热情,探究更好的方法分享课程经验,从而促进基于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以更科学的方式融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积极营造更民主、自由的课堂管理环境和氛围,不仅要给予食育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充分的物质条件支持,以配备多样化的图书、玩具和课程资源教室等方式,满足教师开展食育课程教学的物质需求,还要以定期召开课程教学交流会议的方式,听取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课程体验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能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合理的建议。

2合理利用二十四节气食育资源

从科学知识的角度分析,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对太阳周年移动的观察,对一年的时令、气候以及物候等方面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得到的经验。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中蕴涵着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能够通过对自然科学特性的了解,结合地方的特色文化形成民俗文化。例如,在二十四节气的立夏日,四川地区有“立夏天晴不落雨,豌豆湖豆不落雨”的说法。说明在立夏时节,春末初夏种植的豌豆和湖豆也到了成熟的时候,可以采摘。基于这一情况,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开发中,既能向幼儿普及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内容,也能让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中蕴涵的科学知识,对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其对基于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从食俗文化的角度来看,二十四节气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的同时,也与饮食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食俗文化。基于地域的差异,不同地区二十四节气的食俗文化也有所不同。例如,山西雁北地区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日有吃梨的习俗,因为“梨”与“离”同音,有着远离病虫害的美好寓意;而陕西的部分地区则有在惊蛰日吃炒豆的风俗,将用盐水浸泡后的黄豆放在锅中爆炒,象征着能够消灭害虫。基于这一情况,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开发中,可以结合不同地区二十四节气的不同风俗习惯,将食育课程内容与当地的特色民族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在保障幼儿饮食健康的同时,也能让幼儿对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优化幼儿园食育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是食育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从融入基于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幼儿园现有的食育课程设计进行优化,能够直接对食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要想优化课程设计,其一要依据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和幼儿教育的相关要求,对食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调整。考虑到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民俗文化不同,对食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要以保证目标的完整性和差异性为主要原则,在对幼儿群体的心理年龄、心理结构和食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让食育课程的目标能够体现出二十四节气文化中蕴涵的食育理念、食俗文化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其二,对食育课程设计的优化,还要在食育课程中补充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内容。对二十四节气中饮食文化内容的选择,主要从自然、种植、食物、厨炊、身体五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在学习方面呈现出来的差异,以更贴近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氛围的内容对食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以满足幼儿兴趣和学习的需要。

对食育课程组织实施的优化,教师要能打破传统课程教育形式的限制,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各种活动中融入食育课程的教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集体教学活动、进餐环节、帮厨活动以及种植活动中融入适当的食育课程内容,以此提高食育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幼儿在参与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关注点和学习态度进行观察,对一些不适宜幼儿的内容及时调整。同时,针对活动开展中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要及时解答,从而有效保证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而在食育课程的评价部分,则要基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保证课程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食育课程的教育目标更新自身持有的课程评价观念,正确看待幼儿在课程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还要对现有的课程评价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避免评价方案的随意性,以更真实的评价结果反映幼儿的学习成果。

4开发食育课程实例

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节气”为例,在对食育课程的活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先明确立夏节气涉及的食育课程资源内容。在立夏节气的含义、民俗、农事以及健康饮食指导等方面体现的课程资源中,重点选择立夏吃蛋、挂蛋和斗蛋的民俗文化,以完善立夏民俗作为课程活动的主题。对课程目标的设计,以了解立夏节气的民俗典故,在立夏节气选择均衡的饮食方式,乐于遵守挂蛋、斗蛋的礼仪为主要目标。

在设计食育课程的活动环节时,针对幼儿园的大班、中班和小班幼儿,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

例如,在大班可以通过挂蛋计划、立夏称人等活动进行食育课程的教学;在中班可以通过采摘、尝鲜等活动引导幼儿掌握选择立夏时令果蔬的能力;在小班则可以通过举办帮厨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立夏节气涉及的相关食材,并在帮厨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分享的积极情绪。以小班的“帮厨活动”为例,教师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对制作立夏面涉及的食材和制作流程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引导幼儿对立夏面制作过程中自身的作用进行讨论并实践体验。在制作并品尝立夏面之后,教师可以依据幼儿整体的学习情况,对活动进行适当延伸。例如,可以让幼儿与家长分享立夏时节吃立夏面的习俗,也可以通过替换制作立夏面过程中的材料的方式,让幼儿对立夏时节的饮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要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幼儿园中开设饮食教育课程,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0-7岁是幼儿味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幼儿口味的培养,对其今后的饮食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自身也有着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食育课程来引导幼儿对饮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一种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税远梅.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2.

[2]卓娟娟.基于二十四节气幼儿食育课程信息化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22,(0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