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徐青 刘宝华 邹龙花 李红梅 李惠茗 张云峰
成都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摘要:物理化学是高校化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等理念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以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及探索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拥有科学思维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 物理化学 课堂教学改革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目标是“才”,关键是“全”,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要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合进去。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其主旨在于学校的各类学习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物理化学又称为理论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是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桥梁,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形成和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课程内容由化学、物理及数学三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组成,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章节都涉及大量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公式推导随处可见[2]。课堂氛围相对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但“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基础课程和后续知识的学习,以及他们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因此,本文试图探索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充分挖掘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提炼课程中蕴含的科学品德、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以期为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作出有益的参考。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思政教育引领下的课程教学主线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重点应考虑合理的将化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3]。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容易忽视人文科学情怀,然而自然科学的探索和研究的主体是人,这就决定了人文科学情怀和思政教育将永远是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过程中第一位的。这二者的矛盾促使人们发现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人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课程的知识内容教授给学生,还要将物理化学体现出的自然哲学观、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如,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及古诗词融入我们的课程教学中[3]。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用思辨思维阐述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荀子·天论》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体在运行时有一定的规律,不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为桀的暴虐而灭亡,这体现了自然哲学观。在我们学习物理化学热力学定律的时候,我们知道制造永动机的想法在公元1200年前后就出现了。后来科学家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志着第一类永动机是无法制造的。人们在对第一类永动机彻底放弃后,又在琢磨着一种新的装置,如第二类永动机的代表——为海军设计的零发动机。但过程中汽化后的液氨在没有低温热源存在的情况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循环。在这600年间,从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第一类永动机到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却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类永动机,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它们为什么会失败呢?归根到底也是自然规律的使然。在引导同学学习此定律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的描述或解释这个定理的文字意思,会让同学们觉得枯燥乏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举一反三,应用于实践。但如果将《韩非子·解老》的“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提炼出来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授其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传承,也能调动学生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此时再引申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子·解老》)(授其法),便可以激发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情,方能获得成功。这样便将我们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大脑和身心得以滋养。
2、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物理化学教学的全程育人与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在引入热力学定律的同时,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视频内容不仅涉及到热力学发展的时间脉络顺序,热力学相关定理的内容,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更透彻地厘清热力学发展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堆集,而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理解和剖析。在过程中,授课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启发学生,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体现出全过程育人。
物理化学的全方位育人,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提供科学发展的最新知识,以使学生以发展的观点学习和研究课程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全方位的发展[4]。如,在课堂上由教师结合自己相关科研情况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最新成果和应用等,让学生实时了解学科前沿;也可以翻转课堂,让学生变为主体,来讲授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等。此外,还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参加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更能体现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在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教学理念下培养的学生,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一定的科研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程内容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重要武器。
三、结语
“三全育人”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大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探求化学规律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魅力的感悟能力,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将物理化学的内容作为载体,推进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推动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拥有创新思维的综合性人才。
四、致谢
本论文研究受成都大学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djgb2022192)以及教育部2022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2107077101014),在此表示感谢!
五、参考文献
[1]刘展鹏、彭圣明、刘黎等.“三全育人”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21):128-130
[2]江明航、罗晓俊、曾义.浅析《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2023,2023年第八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
[3]熊健、李伟、何峰等.“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大学化学教学[J].《广州化工》,2021,49(22):129-131
[4]以“三全育人”为导向的化学与社会课程思政探索研究[J].《大学化学 》,2023,38(8):9-14
姓名:徐青 出生年份:1982年3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四川 职务/职称:副教授 学历:工学博士 单位:成都大学 研究方向: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