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存压力视角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
陈敏辉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摘要:综合利用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相关理论以及劳动力迁移理论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本地的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本地的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很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比本地生存压力小的地区的溢出效应要强于对比本地生存压力大的地区的溢出效应。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生存压力
人力资本理论把劳动力的区际流动看成是一种长期投资,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决策是对长期收益的理性反应,根据该理论,年轻劳动力有时间优势,他们的区际流动可以给他们带来较高的收益现值,因此,年轻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性相对较强;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易获取其他地区的就业信息与生活环境信息,且其收入相对较高,有能力支付各种各样的区际流动成本,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尤其是其中的年轻者,区际流动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很可能会流向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进而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即,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通常倾向于在工作地定居,他们的工作地点选择是一种长期决策,他们在做工作区位决策时,一方面要考虑预期收入,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预期生活成本,因为,与初始地相比,生活成本的增加将导致迁移成本的上升。事实上,对于他们来说,预期收入与生活成本是做工作区位决策时考虑的最关键的两个经济因素。生活成本包括住房成本、日常生活开支、医疗成本与教育成本等,其大小取决于当地的房价与物价。房价与物价有很强的相关性(梁亚民、韩君,2014),且房价在生活成本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地区的房价来衡量该地区的生活成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生活成本越高,生存压力就越大;生活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收入越低,生存压力就越大。因此,可以用一个地区的房价与收入的比值来衡量当地的生存压力。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将更倾向于到生存压力较小的地区工作与生活。
1.变量选取
(1)产出()。由于缺乏各省会城市的CPI,本文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公布的历年各省会城市与直辖市的市辖区GRP为基础,用相应的各省与直辖市的CPI进行调整,换算成实际的可比值。
(2)物质资本存量()。省会城市与直辖市的资本存量没有公开的统计数据,本文借鉴柯善咨(2009)的估算方法。首先,用2007年各省会城市与直辖市市辖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净值之和作为规模以上工业资本存量的估计值。然后,根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估计2007年各省会城市与直辖市的资本存量。2007年以后历年的资本存量利用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其中,是年折旧率,假定为5%;是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于建设周期一般较长,很多投资在当年生产中无法发挥作用,因而我们采用滞后一年的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采用城市所在省的累计固定资产价格指数。
(3)劳动力的投入()。劳动力投入用各省会城市与直辖市的市辖区历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衡量。
(4)高等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用各省会城市与直辖市的市辖区历年的人均在校大学生数衡量。
(5)生存压力()。依据前文的理论分析,生存压力用房价收入比来衡量。
(7)控制变量。政府规模()用各省会城市与直辖市的市辖区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占GRP的比重衡量;交通便利度()用各省会城市与直辖市的公路货运量衡量;产业结构()用各省会城市与直辖市的市辖区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值衡量;城市基础设施()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衡量。
2.数据说明
样本包括除拉萨外的4个自治区的首府、22个省会城市与4个直辖市,共30个城市。样本的时间维度是2008-2014年,所有样本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2015年相关各期、《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开发布的相关数据。
3.实证结果分析
式(1)所示计量模型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系数估计值为0.1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就证实了地的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本地的经济增长,即本地的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本地的经济增长。从该列还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两个空间滞后项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89与0.62,并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外地的高等教育也能促进本地的经济增长,即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这就证实了外地的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本地的经济增长,即,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另外,0.12要比0.89与0.62小的多,这表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当强,强度大的原因可能是,本地发展高等教育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挤占了直接用于发展经济的资源,而发展高等教育的收益却在较大程度上流向了外地。系数估计值0.89代表比本地生存压力大的地区的高等教育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强度,系数估计值0.62代表比本地生存压力小的地区的高等教育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强度,而0.89要比0.62大43.55%,这表明比本地生存压力大的地区与比本地生存压力小的地区相比,其高等教育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更强,这就证实了生存压力比本地大的地区的高等教育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更强,相应地,本地的高等教育对比本地生存压力小的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更强。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其分析过程,可以得到如下的政策启示:
第一,高等教育具有极强的空间外部性,一个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会挤占直接用于发展经济的资源,但是收益却在较大程度上流向外地,具有全国性,这会降低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因此,要增加中央部属高校的数量,同时加大中央对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使成本与收益在空间上相对应,以此繁荣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二,区域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区域创新与技术引进两种途径实现,为此,一方面,各地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依靠高等教育机构雇佣的多学科高端人才及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区域创新与技术引进,另一方面,各地还可以通过降低生存压力、优化制度环境吸引外地高校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区域创新与技术引进,同时,这样做还可以防止本地人才的流失。
参考文献:
[1]梁亚民、韩君:《房价波动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动态模拟》,《统计研究》2014年第2期。
[2]柯善咨:《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