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究

作者

唐金能

五龙壮族乡鲁克完小 655707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持续变革,偏远彝族凉山地区的汉语教学状况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其教学效果与质量却是目前国内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彝族偏远山村凉山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进行了剖析与论述,以期能为国内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 小学语文 教学思考

前言:长期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门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提升其文化基础方面起到了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课标也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加严谨、更加清晰的教学需求。为此,文章以偏远民族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为实例,通过对民族山区小学语文教学情况的剖析,针对如何解决和改进有关的教学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能给广大的一线老师们改进有关问题,促进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要改变民族地区的贫穷状况,必须注重发展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运用的基础能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道德品质,心理都能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对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是有益的,也是为社会服务的。

近年来,由于少数民族受到方言的影响,在民族区域的基础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和低效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少汉语的应用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以地方方言为主的地方民族,这就给语文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汉族语言的教育方法不能简单地照搬,而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而对于一些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汉语使用情境,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语文时经常犯的一些失误。

(二)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由于地域经济、环境气候、交通等诸多原因,内蒙古西部缺乏一支专门的语文师资,许多语文老师来自本地,在进行语文教育时,还带有本地方言,许多学校甚至连语文老师都配不上,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另外,由于教师的总体职业素养不高,以及教育理念上的陈旧,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语言的缺乏兴趣,从而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语言观念的差异

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地方语言和汉语之间的不同,他们对汉语的认识是非常局限的,所以,他们必须先把汉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然后才能理解它的含义,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学会,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很差。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当前,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革新,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永远都要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推动者,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角色是不可取代和不可缺少的。所以,如果偏远民族山区的学校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其课堂效率,就需要认识到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改变他们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学校要做好老师的思想工作,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主动与所在区域的示范城市学校进行沟通,形成一种教学合力,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注入自己的老师中,促进他们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念。

同时,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要主动地参加由学校举办的城乡联合教研,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育上,对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校园负责,同时也要继续自我提升,对过去存在的教育错误进行反思,加强自己的教育能力,给学生们带来更高质量的教育。

(二)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育之中,从而提升小学语文的教育水平。所以,老师们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时,要持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并根据民族地区的学生特征,进行有目的的语言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在民族地区,通过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与多媒体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多样性。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老师可以把所学的知识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先把一只小瓶装满了半瓶,再对同学们说:“假如你是一只乌鸦,却没有一滴水,那你该如何是好?”通过营造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增强对文本感情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有关语言的知识。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要想提升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上的语言教育,促进他们的学业发展。在汉语教学中,老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需要,指导他们对作品中的情绪进行解读,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到作家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使小学语文教育的品质得到提高。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还要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能主动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此同时,当学生的答案出现问题时,不要只对他们进行批判,要对他们的勇气给予一定的表扬,使他们与老师建立起互信,使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增强师生的交流,可以使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变得更近,使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老师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上的课堂。

结语:总之,在偏远的民族山区,在教学效能的提升和教学变革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城镇小学更多的教学难题和教学难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条件受限、教学资源不足和教学环境受限。但是,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教育职能,勇于解决和解决这些问题,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保证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贡保才让.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策略分析[J].汉字文化,2018(15):76+87.

[2]解萌萌.新课标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常规课堂教学浅析[J].新课程研究,2020(1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