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探索

作者

周秀苗

齐齐哈尔市第十五中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加以训练,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还可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质。尽管国内大多数初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对阅读教学给予高度关注,但仍受多种因素制约,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极为不利。因此,本文着重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语文阅读效率的方式方法,给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及阅读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辅助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背景下,教师开始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实际阅读水平,同时,学生如果具备较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以及把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以及水平。思维导图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工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持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师需根据自身现实教学状况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思维导图进行科学、合理运用,保证在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功能的同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辅助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需要敢于突破成规,对更科学、更新颖、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战略以及具体方式加以探究,充分调动初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初中语文阅读质量以及效率。通过思维导图直观展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思考能力,将其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如下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对教师而言,有效运用思维导图,可帮助自己更加清楚地掌握文本中的知识要点,并准确提取文本中难点知识,与自己所关联的知识图解进行对比,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点,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指导。其次,就学生而言,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方法做好阅读笔记,围绕文本核心关键词,用适当联想扩展自己的学习思路,既可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又可扩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深度以及广度,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为语文阅读带来更多启发,且思维导图发散特性可让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本逻辑联系,并将其图形化,界面化,直观化,更容易让学生有系统理解与把握,建立起联系密切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思维导图方式融入课堂笔记

在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注意课堂笔记高效运用必不可少。所谓课堂笔记,就是将上课期间,对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进行及时记录,便于日后知识复习,因此,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课堂笔记非常关键。而且,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制约,学生上课时笔记上所记载的都是重要知识,并没有比较显眼、整齐的记录方式,使得原本混乱的知识不能突出记录下来,给日后的知识复习带来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在教学中合理融合教学思路,使学生所做课堂笔记更为清楚。

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从“冬天”和“济南”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记录笔记,这样就能把“小山”、“小雪”、“水”等有关知识点联系起来。透过清楚、简明的文字说明,使之后的探究学习可以更顺畅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可将思维导图方式与课堂笔记结合,消除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通过对风景的描述,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有良好认知,让学生直观“看到”济南的冬季风光,之后适当指导暗示学生,让作者传达的情感可以跃然纸上,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也可简化语文阅读知识记录,使日后的复习巩固更为顺畅,增强知识的归纳总结,促进学生日后发展以及学习。

(二)思维导图方式融入课堂学习

在常规初中语文阅读知识日常教学之中,语文教师采取的方式方法仅是让学生彻底通读文本,解释考试中可能会遇到的知识点,并没有传授其它方面知识,因此,不能将较深层次的阅读技巧以及阅读知识展现给学生,也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辅助方法,使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完整地被学生理解。

比如,在《苏州园林》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方式,将文本中的“亭台”、“树木”、“花廊”、“假山池沼”等不同主题进行讲解,在理解了“亭台”知识之后,再介绍“树木”知识,比如“台楼榭旁几棵树木错落有致地生长着……”这样的过渡一气呵成,十分自然。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可将文本中描述的风景内容像是一幅画卷一样呈现在学生面前,将苏州园林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受美丽风景时,也可以学会相应文本描述方法,使原本很难理解的文本内容,变得明确清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辅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基础知识,辅助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提升学生自身语文知识学习能力。

(三)思维导图方式融入课后总结

语文阅读知识繁琐、杂乱,因此,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往往不能进行高效记忆理解,不能很好地消化教师所传授的基础知识,致使学生不能精准理解以及把握文本中的基础知识,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低。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复习过程中进行思维导图方示教学,使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

比如,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一课后,教师可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比如“大雪三日”、“往西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都是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记忆,让学生再一次展开这些重要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完善,让学生在课后有比较深刻的归纳记忆,逐步把文本里的知识内容呈现出来,“看到”文章里的情景,从开始的一点,比如“湖中人鸟声俱绝”,再转到“到亭上”。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和谐地向学生展示文本中的内容,让学生有一种更为直观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结束语:

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阅读辅助非常重要。思维导图建构离不开特定素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与意识体系。在文本中,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本质上就是将已有知识内化,通过知识内容建立结构框架,或是通过对文本内部关系的理解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迅速记忆,长期记忆,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董俊芳.例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22(23):66-68.

[2]谢梅青.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學与研究,2022(11):116-118.

[3]徐文辉.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