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下的幼儿音乐教学研究
乌日嘎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三幼儿园 015000
摘要:本文从课程游戏化的思想出发,从课程游戏化的类型、内容和功能三个方面来探索幼儿音乐教育课程优化的策略。在教学内容方面,可增加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内容,如说唱歌曲、创意演奏和节奏音乐等;在调节策略上,可采用情境演绎、生活互动、亲子活动等方法,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音乐教学;幼儿教育
课程游戏化,就是将幼儿游戏纳入课程设计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设定教育目标,帮助、支持和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课程游戏化思想为基础,在音乐课程中融入有趣的游戏,激发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构建游戏化音乐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聚焦指南要求,谈幼儿音乐游戏的内容
(一)说唱歌谣,认识节拍节奏
《指南》指出,教师要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和他们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音乐学习的内容包括节奏节拍、乐器演奏、舞蹈动作等。教师要基于《指南》的要求,用课程游戏化的方式,将音乐知识融入日常游戏中,丰富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说唱歌谣活动,和幼儿一起演唱,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节拍节奏。《小兔菜园》这首歌中有一段说唱:“吃掉了萝卜,啊呜啊呜啊呜啊呜。”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兔子吃青菜的动画,让他们模仿兔子的动作。然后,给幼儿分发各种不同形状的蔬菜卡片,不同的蔬菜卡片代表不同的节奏。如“青菜”代表1/4拍,“萝卜”代表4/4拍,“卷心菜”代表3/4拍等。教师不必要求幼儿了解这些节拍的具体含义,只需要让他们了解说唱方法和各种蔬菜卡片对应的动作即可。游戏开始后,教师出示某张卡片,幼儿要快速对应自己手中的卡片,有相同卡片的幼儿要模仿兔子吃青菜的动作,配上“吃掉了萝卜(青菜/卷心菜),啊呜啊呜啊呜啊呜”的说唱,并确保说唱的节奏和节拍是正确的。幼儿对于音乐的音响、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敏感度很高,教师可通过设计说唱歌谣等游戏活动,让幼儿正确认识节拍节奏。
(二)创意演奏,熟悉常见乐器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创意演奏活动,将活动分为身体乐器、打击乐器、创意演奏三个环节,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初步了解各种常见的打击乐器。在“身体乐器”环节,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某种节奏的图谱,让他们拍打自己的身体部位,展现出该节奏型。等幼儿熟悉节奏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两人为一组,创意表现,用相互拍打对方身体的方式展现节奏特点。在“打击乐器”环节,教师可以给幼儿分发各种打击乐器,如铃铛、三角铁、手鼓等,让他们自由敲击,并对比乐器的音色,探讨其中的不同之处,再运用这些乐器展现此前的节奏型,看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在“创意演奏”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幼儿用乐器展现生活中各种常见事物的节奏。如可以展现钟表敲击的声音、暴雨冲刷窗户的声音、火车碾压铁轨的声音等。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展示锣鼓、铃铛等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的使用技巧,再引导他们初步了解电子琴等弹奏乐器,给予他们自由探索、自由发挥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乐器的好奇心。
(三)融合律动,掌握简单舞步
《指南》认为,教师要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要求,设计音乐游戏,让幼儿随着音乐随意律动、吟唱,指导其掌握简单的舞步。教师可播放不同节奏的音乐,并将不同的舞步和各种小动物的动作结合起来,让幼儿想象自己在动物园里学习这些舞步。比如,将小碎步和欢快的小鸡结合在一起,引导幼儿伴随音乐微微弯曲膝盖,脚掌着地,快速交替前进,双手做出小鸡挥舞翅膀的动作。这类舞步适合配上节奏欢快、轻松的音乐。
二、指向人格养成,谈幼儿音乐游戏的作用
(一)音乐引导,舒缓幼儿情绪
《指南》认为,幼儿阶段是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将目光放在音乐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上,还要重视音乐对幼儿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的影响,发挥音乐的感化作用,舒缓幼儿情绪。在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优美的音乐来缓解幼儿的情绪,使其感受音乐之美。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矛盾,甚至出现争吵、打闹等情况时,教师可以给他们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并配合展示美妙的风景图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幼儿反思自己此前的行为,说说发生矛盾的前因后果,调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
比如,某一次,有一名幼儿在倾听音乐后明显缓解了烦躁的情绪,伴随着悠扬的钢琴声,他反思此前的行为,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和同伴分享玩具,还推了对方,故此导致两人产生矛盾。他反省了自己的行为,懂得了分享和友谊的重要性。在音乐声中,幼儿体会到了音乐作品中蕴藏的情绪,同时也借助音乐缓解了紧张、焦虑的情绪问题,调节了和同伴的关系。
(二)联系生活,开展劳动教育
教师可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音乐声中感知劳动的乐趣。《粉刷匠》《栽小树》《快乐的小木匠》《建筑工人》等都是和劳动有关的儿童歌曲,教师可以将其融入角色扮演活动中,开展音乐游戏活动。首先,教师让幼儿自由选择粉刷匠、园丁、木匠、建筑工人等角色,选择相同角色的幼儿组成一个小组。其次,给不同小组的幼儿播放相应的歌曲,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该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伴随着音乐律动起来,演绎劳动者的风采。最后,教师鼓励幼儿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有一名幼儿发现展现劳动场景的歌曲大多是欢乐的,节奏很欢快,说明劳动让人快乐。教师再启发他们思考,劳动那么辛苦,为什么劳动者还会那么快乐。幼儿认为,劳动能创造财富,能帮助他人,所以劳动者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内心却十分快乐。结合音乐作品体会各种职业的劳动状态,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从而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
结语
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通过“玩”让幼儿增长见识,提升个人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幼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的游戏活动,培养他们感受、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健全幼儿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曼格.“互联网+”时代智能钢琴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艺术教育,2022(10):78-81.
[2]李媛.浅析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构成与提升路径[J].大众文艺,2022(18):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