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彝良县褐飞虱发生与防控技术

作者

王勋芳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昭通 657600

摘要:水稻是彝良县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褐飞虱是我县水稻种植中的常发性害虫,其繁殖速度快,危害严重,轻则导致水稻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文章就褐飞虱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技术,以期为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提供助力。

关键词:彝良县;褐飞虱;发生特点;防控技术

彝良县是云南省昭通市下辖县,境内面积2795.76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雨量689mm,年平均日照数1107h。彝良县耕地面积共有40577hm2,近几年,水稻种植面积大约2100hm2,主要分布在角奎、两河、牛街、海子和洛旺等海拔1500m以下的矮山河谷地区,年产稻谷约16000t,占粮食总产的10%左右。褐飞虱是彝良县水稻种植中危害最重的害虫,也是造成我县水稻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如何实现褐飞虱的有效防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彝良县水稻褐飞虱发生特点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是一种具有暴发性和迁飞性的害虫,体型小、重量轻,可随气流进行远距离迁飞,迅速扩张种群。水稻田一旦发生褐飞虱虫害,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彝良县稻飞虱有两种,北背飞虱和褐飞虱,而褐飞虱发生较晚,一般在8~9月份大量迁入,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它食性较专一,只取食水稻、野生稻才能完成生长发育。雌虫产卵数一般为200~500粒/头,繁殖力较强的产卵数达800~1000粒/头,产卵高峰期6~10d[1]。褐飞虱喜好阴凉潮湿、隐蔽性好、食源丰富的稻田环境,最适宜生育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80%~90%,温度高于30℃或低于17.5℃都不利于褐飞虱的生长与发育。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绿色性,常聚集在水稻茎秆下部,吸食叶片汁液,并产卵于茎秆中下部叶鞘上。若虫常群居于心叶、稻丛基部刺吸取食,同时排泄蜜露,诱发多种病害,导致水稻基部叶片逐渐发黄枯萎,植株发育减缓,甚至成片倒伏。

2 彝良县水稻褐飞虱发生原因

2.1 褐飞虱迁入次数多、虫量大

褐飞虱的迁入与外地虫源基数、气流活动等有密切关系。褐飞虱虫源地分布较广,常随季节发生变化。彝良县多在每年8~9月份形成较大规模的褐飞虱迁入危害,首峰出现于8月5日至10日,末峰最迟出现在9月10日~20日左右,迁入次数多,且每次迁入虫量至少为8000~9000头,最多高达160万头。褐飞虱群体常随西南暖湿气流迁入,且迁入频繁,严重时2次迁入时间间隔不足72h,雨后迁入数量更多,落地后便可大量产卵、孵化,种群迅速扩张。

2.2 田间气候适宜

彝良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3~10月份平均温度均达到20℃以上,凉夏、暖秋的气候条件为秋季褐飞虱繁殖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彝良县降雨相对集中在5~10月份,降雨量约为全年降雨量的85%,该时期田间相对湿度达80%以上,更利于褐飞虱在水稻生长后期繁殖生长、暴发流行。

2.3 对常用药剂产生抗药性

彝良县水稻种植中,用于防治褐飞虱的药物有噻虫嗪、毒死蜱、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吡虫啉、吡蚜酮、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等。由于常年用药和用药剂量的增加等,褐飞虱已逐渐对以上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对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已产生高水平抗性[2];对毒死蜱、氟啶虫胺腈、呋虫胺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产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三氟苯嘧啶尚处于敏感水平。

2.4 防控工作未做到位

农户防控意识薄弱,对褐飞虱给水稻生产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治次数、药剂选择、肥料选择不合理。为褐飞虱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了条件。

3 彝良县水稻褐飞虱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控

加强对基层植保人员及农户的培训,使其认识到科学防治褐飞虱的重要性,提高防治质量;选用抗性品种,如云大107、云粳39号、滇禾优6611、云两优501等水稻品种;实施不同抗虫水稻品种间作、菜稻轮作的种植模式,保留功能性杂草,在田埂处种植波斯菊、大豆等显花植物,涵养黑肩绿盲蝽、寄生蜂等褐飞虱的天敌生物,减少褐飞虱发生数量;加强田间湿度管理,坚持浅水勤灌,多雨季节注意晒田,降低田间湿度;增施有机肥、磷肥、钾肥和硅肥,减施氮肥;控制水稻种植密度,一般杂交水稻每1hm2栽22.5万~30万穴,基本苗60万~90万株;晚稻收割后对土地实施翻耕管理,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寄生植物。

3.2 物理防控

水稻秧苗期,可在水稻上方搭建40目防虫网帐篷,以阻隔褐飞虱侵袭,预防虫传病。也可在褐飞虱始发期,每1hm2连片放置10~15盏诱虫灯以诱杀褐飞虱,减轻虫害。诱虫灯间距100~120m,灯座距离地面约1m,每2~3d清理1次害虫尸体,褐飞虱高发期每天清理1次。

3.3 生物防控

水稻分蘖初期,每1hm2水稻田放养15日龄左右的雏鸭300~450只,让其自由觅食,待水稻齐穗时再将鸭子与稻田分离。也可在大田插苗后,在稻田四周挖掘深约0.5m、宽约1m的护沟,四周用铁丝网围好,每1hm2投放青蛙13万~18万只。通过稻鸭共生、稻蛙共生的模式降低褐飞虱虫口数量。同时鸭、青蛙的取食活动也能起到控草、抑草的作用,对田间小气候加以改善,促进水稻茁壮成长。

3.4 化学防控

化学防治可采取“治上压下,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尽早防治。每1hm2可用10%烯啶虫胺水剂350~450mL,或20%呋虫胺可溶粒剂300~600g,或25%仲丁威乳油1500~3000mL或25%环氧虫啶可湿性粉剂500~600g,或25%仲丁威乳油1500~3000mL,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500~600mL,或20%异丙威乳油2500~3000mL,兑水45~60L全面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戴启洲,田文健.2020年射阳县水稻褐飞虱重发生原因分析及绿色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2,(14):65-67.

[2]朱建文,顾士光,梅国红,等.2020年金山区水稻褐飞虱重发原因浅析与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21,(03):9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