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探究

作者

杨锐 丁敏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1131

摘要:中华民族延续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离不开一代一代炎黄子孙的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一生,他们身上所体现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爱,让我们的华夏大地生活的人民生生不息,这种深沉的爱,也是国家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爱国不是空洞的字眼,从古人给我们留下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这个国家热烈而深沉的爱,甚至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文人士子们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对激发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学作品 家国情怀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一)在我国很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诗人们借助自己笔下诗词歌赋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生动描绘和渲染来表达国家热烈的爱,这种方式也是先人们表达家国情怀重要途径。诗文中诗人用错落有致的文字,和谐的韵律描绘的名山大川,小到一花一叶,一溪一涧,都显示出独特的美感。这些诗文里出现的景观有的是学生的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有的是学生亲临目睹过风采的地方,还有些是通过媒体一睹过芳容的等等,比如郦道元的《三峡》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七百里三峡错落有致、山高林密和雄奇险峻的自然风貌;李白的《蜀道难》给我们呈现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山之险;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出了泰山之高之雄伟磅礴;徐霞客的《漫游黄山仙境》“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写出了黄山之奇,表达出了对黄山的热爱之情。

古代诗文作品中除了对山川江河的描写也有大漠异域风光的渲染,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几个字,给我们呈现出了不同于平原地带的大漠塞北的风光。“江山如此多娇”古代文人用手中的笔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壮丽的山河画卷。土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生存的载体,祖国山河的壮美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更加的舒适,也会让人们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二)国家统一,民族兴盛是古人家国情怀的终极体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还是在想着如何为自己的国家平定外患,他的这种精神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林则徐在他的作品《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表明对他最真诚对待国家的态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在国家遭受灾难时不能因为自己有可能受到伤害而远离国家,而应该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可以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生都在为自己国家能强大,百姓能安居乐业而奔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

(三)热爱人民,关注现实,关心百姓疾苦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爱护自己的手足同胞,这种情感对一个国家民众的凝聚力来说至关重要。对手足同胞的关爱之情的题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即使今天我们去阅读作品时候仍然会被深深地感动。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告诉天下的每一个人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和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应该去帮助那些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和孩子,这样邻里会和睦相处,和谐的邻里也会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先人们还通过手中的笔告诉后人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关心百姓的疾苦,比如诗经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就是《国风》,内容上有的是人民劳动时喊的号子,有的是对他们受剥削、受压迫处境的描写,有的是对百姓争取美好生活的赞美。唐朝诗人杜甫,后人评价他诗歌的内容就是一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在他的诗歌里有很多篇幅是对因为战争给百姓造成灾难的描写,体现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如《三吏》和《三别》表达了诗人对深受战火摧残老百姓的同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更是把诗人饱览民生疾苦后,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在那动乱年代的士子们谋求一个安身地方的济世情怀描写的淋漓尽致。作为后人在阅读这些作品会被诗人心中家国情怀所感动。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对壮丽山河的大量描写,在课堂中这些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风景一定会激发学生内心的豪迈之情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之情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让学生毕业之后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建设这片土地的实践中,在我国扶贫脱贫的攻坚战中就有着许多大学生的影子,他们把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的理念和扎实的理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时代的国家建设中,让脚下的这篇土地不再贫瘠,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同时大学生们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我们要把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每一个的国人的拼搏,也更需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加入,大学生恰是这个高素质、高水平群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国家统一,民族兴盛一直都是华夏子孙追求的目标。古代文人世子把自己对民族的兴盛和对国家深沉的爱用手中的笔浓墨重彩地在诗词歌赋中表现出来,告诫后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变得支离破碎,我们的国土被别人霸占,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中,没有任何作为人的尊严,对于人民来说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他们最为期盼的。先辈们传承了先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投入到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洪流里,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付出,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大学生是先辈们努力的受益者,也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先人们这种为民族兴盛孜孜不倦的追求也一定会给当今的大学生精神上的触动,从而转化成行动力,为国家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三)我们一直提倡和践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理念。在突发的灾难中,这种理念尤其显得重要,它给灾难中的同胞带去感动和希望,帮助同胞共渡难关,共同建设新的更美丽的家园。

当代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要比他们父辈多,所以做事情更多的时候以自我喜好为主,自我意识表现得比较强烈。更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基本上没有受过物质上的苦,在成长过程中家中所有人都是以他为中心,这就造成了他们对自我过分关注,慢慢养成了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只追求权利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习惯。还有的父母要求孩子“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孩子只管读书学习,民生民情很少甚至不关注。

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长治久安,每一位百姓的安居乐业至关重要,知百姓之所需,做百姓之所想。所以要让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建设美丽家园的时代洪流中,首先得让他们像杜甫、范仲淹等先人们心中要有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拓展视野,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将个人的努力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前途未来、社会前进步伐结合在一起,把自我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与国家要实现的目标相结合,[1]只有这样,当代的大学生才可能成长为国家真正的栋梁,才可能成为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车轮的动力。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的途径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积累。古代文学作品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人雅士把自己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爱在作品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对现实的关注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引以为豪的情感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一定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高校中爱国主义教育第一阵营的主导者-------思政教师,在传统文化底蕴方面深厚的并不多,所以想要把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入到思政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积累,并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2],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主题演讲等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引领者学生在诗词歌赋中感受文人志士们爱国的高尚情操,从而作为自己榜样,把爱国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里。

(二)充分发挥学校第二课堂的作用

1、以“中国梦”为教育主题,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有家国情怀的诗篇的兴趣。[3]“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付出,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正值青春,拥有满腔的热情,作为教育阵地——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古代诗词或诗文朗诵会的活动,让大学生更深入、更近距离去感受那些爱国的文人士子身上的家国情怀;也可以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播放一些相关的节目,如《经典咏流传》,看完可以让同学们模仿,以小品或短剧的形式去改变演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和诗篇,比如屈原的《离骚》,同学们演绎的过程中会通过作品更全方位的了解屈原这位伟大诗人及诗人内心对国家的挚爱之情,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被诗人这种情感所感染,这种情感会一辈子深深扎根于同学们的心中。

2、学校还可以通过大讲堂的方式,邀请一些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研究、有建树的名师,开展系列讲座,指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传达出的爱国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

3、利用网络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性,延伸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的边缘。现在我国整个社会已进入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网络也成为人们了解外面世界,拓展自己眼界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充分利用课堂传统的教育阵地的同时也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拓展开来,给同学们提供更便捷的学习方式,如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之外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总结,这样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的同时,还可以完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还比如,学校还可以注册一个公众号,不定期在上面推出专题,或某一首诗歌或某篇诗文,附带各位名家对此的赏析,及在当今时代的意义。总之高校要发挥网络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时候,把古代文学中关乎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与之相结合,让学生从作品中切实感受到先人们对国家的那种炽热的爱,进而激发大学生对国家的爱的内心情感,这样高校就会牢牢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的阵地,从而实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 教育研究论文《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s://www.zhazhi.com)》 -2016

[2]万云云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的推进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5.

[3]刘吕高,田崇军 .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作用[J]. 中华文化论坛,2014,(3):162-165.

作者简介:杨锐,男,法学硕士,(1980.-),安徽五河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

本文系2021年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研究规划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zcj2021075) 和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sxzzjy009)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