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概念视域下进行高中语文大单元建构与设计
李林蔚
重庆市潼南第一中学校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大单元的编排方式,从过去注重单篇文本研读、知识点记忆为基础转为了关注文本间的联系,知识点的整合,采用“相对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打破了原来以文体式、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单线组织单元的藩篱,突破了单篇教学知识碎片化、探究浅表化的桎梏。
关键词:小说 文本 素养
一、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应用设计
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尝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采用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思维上进行“比较”,不再仅限于单篇学习,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笔者将大单元教学路径分为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合单元内容,提炼单元主题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由五篇小说组成,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笔者通过整合五篇小说发现单元的统整点是“社会批判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深刻性,学习作者批判的眼光。本单元涉及的人物有底层社会女工、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教师、公司小职员等,基于单元内容,笔者把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概括为“变人生角色,品人情世态,思世事冷暖”。
(二)确定学科大概念、教育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确定学科大概念。大概念的提取可以结合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等各个方面。浙江大学刘徽教授指出,大概念有三种形式,不仅仅限于概念还有观念、论题。结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取了大概念:小说、文学鉴赏、社会批判性。
2.根据大概念,确定教育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从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中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通过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细读文本,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3)通过阅读小说,了解小说中运用的多种艺术手法,借鉴小说的技法进行创作。
(4)通过阅读小说,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创设任务情境、设计学习活动
“大任务”具有统摄性,基于大任务进行教学活动,需要依托具体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使学生持续聚焦思考大概念。本单元的大情境是: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品人情世态。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启示
(一)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注重整体关照,在学科大概念统摄下,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建构,由过去的“碎片化学习”转变为“整体学习”,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考虑单个课时与整体单元之间的关系,整合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这需要教师综合把握,具备更加宏观的思维,更加扎实的语文相关知识,更系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建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运用知识。大单元教学设计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更具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具自主性
大单元教学设计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语文大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富,课时安排相对较长,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梳理语文知识,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大单元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实践着力点,学生通过参加情境性的活动、任务,打破了学生与作家作品之间的隔膜,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使课堂更接近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促进教学过程整体性与系统性
大单元教学设计打破了文本之间的壁垒,建立文本间的联结,既继承了单篇教学注重文本细读、穩扎稳打的优点,又融合了整体关照下的文本比较阅读、任务驱动的自主阅读,使教学过程更具整体性。大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嵌入式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由“对学习结果”转向了“促进学习的评价”,为教学过程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了方向,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活动保持一致,真正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促进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
三、大单元教学设计潜在问题反思
首先,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文本之间的联系,注重整合性和系统性,教师通过设计大任务、大情境将一个个学习活动串联起来,这需要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合理安排单元教学内容。当下,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教师却一直担负着应试教育的担子,学校把升学率作为尺子去衡量教师的教育质量,导致教师的教学负载过重,没有充足的时间设计“好”大单元教学,仅仅将单元内几篇文章牵强附会地去挂接,好端端的文章被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到的知识、对文章的理解都浮于表面,只记得几篇文章抽象的相同点。
其次,大单元教学并不是在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对单元内的几篇文本进行天马行空的架接。目前有些教师只顾设计好大任务、大情境,把每篇文本融入到单元教学之中,却忽略了每篇文本的独特之处,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识记、理解、分析,结果学生学完整个单元之后,却连一些基本的精彩语句、文言字词都掌握不了,这样的任务驱动只是流于形式。大单元教学虽提倡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正确的做法是“在森林中体察树木”。
最后,如何处理好单篇教学与大单元教学之间的关系。部分老教师基于自己传统的教学经验,面对大单元这一新鲜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放弃自己旧有的阵地。教师应承认,大单元教学是在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长期努力探索的产物。但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单篇教学注重文本细读、以知识点为基础,有其固有的优势,教师应借鉴单篇教学丰富的经验,同大单元教学更好的融合,促进其优质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2020(06).
[2]格兰特·威金斯,杰伊·迈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201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