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一日活动的思与行

作者

邵灯玉

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融合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特殊情况生成的针对性教育理念,该理念强调要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与需要,针对性制定教育计划并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可行性。特需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幼儿园特需儿童一日活动中全面渗透融合教育理念,可让特需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一个空间学习,这不仅能改进特需儿童的社会功能,还能帮助普通儿童理解、尊重并接受特需儿童。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融合教育为背景,简要分析了特需儿童一日活动,以期促进特需儿童的能力发展。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需儿童;一日活动

引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稚园需向所有孩子提供完整且系统的健康发展服务,并且对所有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有特别需求的孩子给予援手。为了推动特需儿童的成长与进步,幼稚园应全方位实施融合教育,还要在日常活动中应用这一教育理念,其不仅能促进特需儿童的充分成长,还能为其后续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调整活动,确保特需儿童全面参与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帮助园内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园建立了包括一日活动的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并致力于培养兴趣广泛、个性活泼且具有创新创造力的健康幼儿。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帮助并培养特需儿童是一种责任,他们要接受、尊重并关爱特需儿童,还要为特需儿童做好入园学习的准备,有机协调特需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关系,再针对性开展特需儿童一日活动。

通常,教师在了解特需儿童的情况后需要针对性调整一日活动,鼓励并帮助特需儿童参与其中。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为特需儿童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针对性指导特需儿童;完成活动后,还要进行教学评估,了解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教学经验,可为日后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集体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将特需儿童安排在自己身边,以便时刻关注并能及时给予帮助。组织户外活动时,教师可牵引特需儿童,时刻关注他们的安全。在日常活动,如吃饭、小便等也需要教师全程照看。换言之,教师需要更多关注特需儿童,在一日活动中也要充分支持并帮助儿童,以便更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借助针对性训练,提高特需儿童的能力

(一)针对性康复训练

如果幼儿园中有肌肉发展缓慢的特需儿童,教师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引导他们进行针对性训练。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将特需儿童安排在生活区进行游戏,也可结合特需儿童的兴趣爱好,在生活区放置相应东西吸引他们选择生活区游戏。通常生活区的游戏项目有切水果,儿童需要将块状水果切成丁,教师可将特需儿童喜欢的水果放在这一区域并让儿童游戏;剥花生,则需要儿童将一个碗中的花生剥壳并放置在另一碗中;做蛋糕,即和面、搅拌鸡蛋,并将蛋液面糊倒入模具。生活区游戏都是儿童喜欢的项目,经过几次游戏后特需儿童的兴趣被全面激发,还会主动选择生活区的游戏项目。而借助这些游戏,特需儿童的肌肉可以得到锻炼,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比如,在切水果时可以增强特需儿童的抓握力;通过剥花生也能锻炼儿童的手指灵活力等。

(二)关键能力提升训练

特需儿童的关键能力则是日常生活与学习应具备的能力,不论是对特需儿童的学习、成长,还是日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特需儿童自身的生理或智力缺陷,使得他们无法形成关键能力,而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基于融合教育理念,要想针对性培养特需儿童的关键能力,就应充分了解特需儿童的能力现状。如和儿童家长沟通、教学观察与评价等,都可了解特需儿童的关键能力现状。在融合教育理念下,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都不相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也要存在差异。训练活动中,不同特需儿童的关键能力有所不同,一些儿童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但一些儿童可能不具备这一能力;又或者一些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良好,但一些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等。所以不同特需儿童的培养目标不同,为针对性进行培养训练,应先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关键能力培养方案。比如,一些特需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教师可在活动中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包括肢体语言以及口语训练,还可进行语言表达的其他训练。借助专项训练,特需儿童可以完整表达意思含义,他们的能力也能针对性提升。

此外,一些特需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欠佳,教师可在一日活动中采用任务分解、编写儿歌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时,教师需要严格要求他们,确保特需儿童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达到相应标准。刚开始活动时,特需儿童的完成进度缓慢且效果不太理想,针对此,教师可将教学任务分解成多个小目标,引导特需儿童先完成小目标,再完成更高的目标,逐层递进可以顺利实现最终目标。比如,教师在教导特需儿童系鞋带时,可以借助儿歌进行,“兔子长出大耳朵,绕过树跳进洞,拉拉紧,拉拉紧……”教师可带领特需儿童一边念儿歌,一边学习系鞋带。同时,教师需将系鞋带的步骤逐一分解,即第一任务需要将鞋带穿好,两边鞋带留出的长度需要一致;第二任务要将鞋带打好结,由左边穿到右边,右边穿到左边;第三任务需要左手由上向下穿,右手从下向上穿;第四任务是左手勾住右手鞋带,右手勾住左手鞋带;第五任务需要将鞋带拉紧[1] 。通过引导特需儿童逐一完成任务步骤,再通过多次练习,可以提高特需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还能使其动手操作自主完成生活打理。必要时,教师还可结合特需儿童的需求将其分为多个小组,把需求相同的特殊儿童集中在一起培养训练,不仅能有效实现特需儿童的个性化培养目标,还能避免个性化培养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利用情感支持,促进特需儿童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儿童,特别是特需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比如一日活动及训练中,教师可多鼓励特需儿童,为他们树立参与活动的信心,可以提高其内在效能。实际教学时,因个别特需儿童缺少自信,在尝试新事物时认为自己做不到,对待学习任务也十分消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耐心、积极地鼓励他们,全面调动特需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让其多参与幼儿园活动,也能促进特需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2] 。通常幼儿园教师是以言语来鼓励儿童,如在特需儿童做事比较出色时,教师会通过“你真棒”“真聪明”等言语以示鼓励。除了言语鼓励外,教师还可通过动作鼓励,如一个鼓励的拥抱或者肯定的微笑,其可激发儿童的好胜心,使其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

四、基于融合教育,推进特需儿童一日活动的对策

(一)营造融合文化环境

就目前而言,一些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存在疑虑。许多家长期待孩子在幼儿园里接受正面、有益的教学,同样期待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他们。而且,绝大多数的家长相信只有与卓越的孩子共同成长,他们的孩子才会有更优质的发展,所以一些普通儿童家长对于班级中的特需儿童存在一定的顾虑,一些特需儿童的家长也担心孩子无法融入普通儿童的生活圈,担心孩子得不到公正对待。针对这一情况,幼儿园及教师应尽可能排除家长的顾虑。儿童入园前,园长与教师可以组织座谈会帮助家长了解融合教育相关理念及意义,在家长开放日也可请专家进行融合教育幼儿园宣讲活动。活动期间,园长和教师应为家长强调融合教育是一种高效、双赢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普通儿童的学习、发展,还能帮助特需儿童健康学习和成长。通过为家长讲解融合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可以排除家长的顾虑。

(二)利用家园共育来调整儿童心态

家庭是儿童最亲近且熟悉的场所,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由家长积极参与不仅能保证特需儿童尽早康复,还能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家长需要了解系统的康复知识,掌握特需儿童的康复过程;另一方面,家长需要了解如何与特需儿童有效沟通,合理的沟通、互动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其解决[3] 。幼儿园教学中,通过和家庭合作可以有效建立家园共育关系,可以让特需儿童的家长意识到特需儿童在园内并不“特殊”,儿童可以接受积极的教育,也能进行正常生活。由于一些特需儿童可能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所以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特需儿童的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变化,还要和其家长保持沟通,不仅要让家长看到特需儿童的进步,还要使其了解特需儿童存在的学习问题,再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合力帮助,特需儿童的问题能得到解决,也能为其树立学习信心。

比如,户外活动中有一个“来自星星的孩子”,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观察,发现该儿童不具备和他人交往的能力,儿童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法融入到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家长以及专业医生通过配合定制了治疗方案。医生建议,在陌生情境中特需儿童需要有熟人陪伴并给予其心理安慰[4] 。所以教师建议该儿童每日上午和其他儿童一起参与幼儿园活动,帮助特需儿童形成社会交往能力并形成同伴意识,整个过程可由其家长陪同;下午家长可带领儿童去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接受专业治疗。通过家园共育方法,特需儿童的学习、成长可以得到保障,存在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三)提高教师能力

为保证融合教育全面渗透到特需儿童的一日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教师针对班级中的特需儿童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设定教学任务时也会结合教育纲要的培养目标,并根据特需儿童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为了帮助特需儿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外活动中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特需儿童交流、沟通。为了培养儿童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小事,如看管自然角或者整理毛巾等。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教育来引导普通儿童,教育他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伙伴并给予充足的尊重[5] 。而为做好上述工作并尽可能促进特需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其对幼儿园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幼儿园也应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以便更好开展教学工作并帮助特需儿童高效、快乐地学习、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特需儿童,幼儿园和教师应充分利用融合环境,帮助他们融入到幼儿园环境中,尽可能发展特需儿童的能力。同时,幼儿园还要和家庭有机合作,通过家园共育,帮助特需儿童克服困难,并高效、健康的生长。

参考文献:

[1] 林晶.融合幼儿园以教育戏剧活动提高特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23(9):14-16.

[2] 顾迎迎."以体育人":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个别化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3(8):94-96.

[3] 胡文涛,詹世英,胡平,等.融合教育背景下支持学业特需儿童的实践路径 ——以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江安河分校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11):54-56.

[4] 徐艳梅.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J].家庭,2021(6):175.

[5] 徐艳梅.谈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关键能力培养[J].文理导航,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