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以低结构材料为载体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作者

张婷

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语言是人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幼儿是学习语言的黄金阶段。针对幼儿的语言教育不是某一个特定的课程,而是贯穿在幼儿园生活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应当渗透在幼儿教育所有的活动中,包括五大领域教学、区域游戏、集体活动,还包括幼儿一日生活的全部过程。低结构材料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在低材料的辅助下可以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学活动,观察幼儿使用材料开展自由游戏的情况,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引导幼儿发展语言能力。

关键词:低结构材料,语言交往,幼儿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与他人共同生活、相互交往、自由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交往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语言的交流能促进幼儿的交往。幼儿从还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关系到学会积极交往,享受合作的乐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多元化的活动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活动,逐步完善幼儿的交往行为。

一、低结构材料对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培养的启发

低结构材料是指材料的内容比较自由,没有特别明确规定玩法、没有特定具体特征的形象,结构性简单,可塑性强,可随意操作、改变和组合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生活,取材方便,如自然类叶子、沙、绿豆及石头等;纸类有卡纸、纸盒、纸箱、卷纸筒芯等;塑料类的积塑玩具、吸管、雪花片、塑料瓶等;木类的木块、木条、夹子等;棉布类的毛巾、麻绳、棉花等;生活类的衣服、皮筋、光盘、尺子、电池、毛绒玩具等;以及其他三棱镜、磁铁、乒乓球、曲别针、易拉罐等。这些材料具有隐性的教学目标。低结构材料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是开展区域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

将低结构材料融入到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低结构材料的各类不同的属性,才能注重拓宽材料的操作活动方式,使教师引导幼儿在通过材料的使用中,主动与小伙伴分享材料、发起游戏、合作建构、共享游戏成果,从而培养起主动交流的游戏氛围,进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二、以低结构材料为载体开发建构游戏,融入语言教学活动

(一)应用低结构材料的属性开展语言教学

材料是幼儿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在材料的辅助下可以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学活动,观察幼儿使用材料开展自由游戏的情况,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引导幼儿发展语言能力。低结构材料的不同属性,能够帮助教师设计不同领域的游戏活动,如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精确表达能力,在艺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欣赏能力,在社会活动中提升幼儿的合作参与以及社交能力等。

低结构材料的一个优点就是,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材料,生活区的各类生活材料就是典型的低结构材料。曾在班级环境区域游戏中,我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烧烤摊,可烧烤摊刚开起来,却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次,欣欣和乐乐正在准备烧烤材料,只见他们把串好的土豆和鱿鱼丝放到了烤架上,两个人相互配合,很快摆好了几大串。这时,洋洋走了过来要玩,他走到篮子那看了看,发现里面没剩下几块材料,他看了看身边的乐乐,发现他有好多豆腐,乐乐只顾摆串,还没来得及串。于是,洋洋走到乐乐身边想帮他串,而乐乐以为洋洋要抢他的,急的推了一下洋洋,告诉洋洋这是自己的,想要玩的话去篮子里找。洋洋也有点生气,一把夺过豆腐说,你都串那么多了,剩下的给我串。两个人开始了抢夺,场面很混乱。于是,这样的游戏场面只好让他们把材料整理好,结束了烧烤店的游戏。此后,发现再组织类似的游戏,幼儿相互之间也没有了太大的兴趣参与。

实际上自主游戏中教师也并非只是观察者,还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介入,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增加交流的机会。出现上述情况后,便决定做一个小主题《给爸爸妈妈做一顿饭》,让幼儿利用游戏区的这些低结构材料材料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献给爸爸妈妈,这时所有的幼儿的注意力会放在做饭上,老师也可以适时的引导幼儿要做什么给爸爸妈妈吃,有的幼儿会说做面条米线,有的幼儿会说做米饭,还有的会说做火锅,等幼儿们都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后,我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材料来做自己刚才说过的饭,这时幼儿就明白了自己要挑选的材料,给爸爸妈妈做出了一顿好看又好吃的“晚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不仅不会争抢材料,相互之间还学会了初步的合作,看到了一样食材会主动的给另外一个幼儿推荐,还学会了点评别人做出来的饭,一举两得。

除了上述案例,游戏中还结合“娃娃家、小医院、小饭店”等场景中的低结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大胆表达,与同伴积极交流,互相学习交往语言,丰富交往经验。

(二)利用区域活动开展语言教学

低结构材料最常见的区域就是建构区,在区域中我也会用合作的方式组织幼儿共同搭建一个物体,在合作过程中,幼儿自然会分享彼此的想法,交流自己对作品的意见,通力合作完成作品。同时将其扩展建构区域活动范围,充分利用其他区域中的游戏材料,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这是发生在娃娃家的一个案例。歆歆涵涵乐乐结伴来到娃娃家玩,歆歆扮演爸爸去厨房为一家人做饭,涵涵扮演妈妈给小宝宝喂奶,乐乐扮演客人来家里做客。结果在游戏开始不一会后,歆歆就忘记了自己爸爸的身份,在“厨房”里流连忘返玩的不亦乐乎,一会做做这个饭,一会有洗洗那个菜,一会又研究煤气灶的结构,就是没有做成过一道完整的菜端到桌子上;涵涵先拿起小奶瓶给小宝宝喂奶,还没喂两下抓起来小衣服决定缝个扣子,还没缝几针又拿起奶瓶喂宝宝,反复了几次;乐乐敲门进来,还没等主人招呼,拿起桌子上的电话假装打起了电话,接着抱起了毛绒玩具满屋子跑,涵涵看到歆歆跑着玩,放下了奶瓶开始追逐歆歆,乐乐抬头看了看他们俩,也没说话,低下头继续研究厨房里的材料。

各类蔬菜模型、奶瓶、煤气灶、桌椅板凳这些都是低结构材料的一种,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孩子们在娃娃家仅仅是为了“玩”而“玩”,并没有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进来,材料只是玩具而已,也没有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让多数幼儿只是自顾自的玩,并没有互相交流和沟通,这就形成了环境中的交流封闭。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事件,比如在娃娃家中开设一个甜品屋,然后根据不同的角色创造不同的情景,如“妈妈”带着“孩子”来甜品屋买冰激凌,“妈妈”可以是:您好,我想买冰激凌、给您钱、谢谢等;营业员可以说‘您好,欢迎观临’、‘这是您的冰激凌’、‘欢迎下次光临’等;制作员可以说‘冰激凌已经做好了,请慢用’等。久而久之,幼儿通过类似的角色游戏,可以习得不同的交往场合中应该使用的交往语言,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情境教育,重视一日生活与低结构材料的关联

语言交往能力最终还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只有将语言教学生活化,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语言情境,并利用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活动,才能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融合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在讲座中学会倾听和表达,在争执中学习围绕话题进行辩论,在聊天中学会交流,在与同伴还成人的交流中感受说的乐趣,而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会促进幼儿乐于交流与表达。

例如按群计数是《指南》中大班关于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将语言交往教学同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可以创编出更多的教学活动内容。一次,班级里发生了争吵,值日生月月在给幼儿发放鹌鹑蛋时候发错了,她是一个一个数的,圆圆的鹌鹑蛋在盘子里滚来滚去,看得眼花了,就少发了一个。有的幼儿等不及了,想要快点吃到加餐,就建议月月一个人发三个,月月听取了建议,很快将鹌鹑蛋发完。这是,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是发展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之上的,把每次拿到的三个鹌鹑蛋对应到每个人。于是赶紧把握住这个时机,向孩子们发问“鹌鹑蛋还能怎么发”,很快有孩子就举手发言“可以先数一数一组有几个小朋友再放几组鹌鹑蛋”、“可以先计算一下每组的总数,再发鹌鹑蛋”,于是,借此便用黄豆代替鹌鹑蛋,让孩子们实践自己提出的办法。一个生活问题很快演变成数学情境,而在同幼儿的讨论中又加入了结构工程类的知识,并应用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动手实践,在学习各类科学知识的同时,交往能力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发展。

类似的生活情境还有很多,如利用加餐蛋糕可以直接感知形状的变化,利用队形感知学习空间,利用发餐具感知数量等等。教师就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需要为幼儿的学习搭建桥梁,利用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

四、结语

幼儿的语言教育是个丰富、多维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幼儿本身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将语言活动和幼儿的交往能力衔接起来,以低结构材料为载体,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经验,加深其对语言的理解,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耐心等待幼儿的成长,给幼儿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幼幼互动、师幼活动中不断地吸收与消化,逐步完善自己的交往行为。

参考文献

[1] 袁秀敏.浅谈低结构游戏材料助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玩转酸奶杯"游戏活动案例[J].求知导刊,2021(49):2-4.

[2] 贾莉莉.以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探讨[J].花溪,2021(24):1.

[3] 朱恩慧.积极开展多彩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J].教育界,2022(26):101-103.

课题项目:课题《绘本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创新运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