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简析中高职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

作者

过艳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师范学院 241000

摘要:中高职思政一体化建设,主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由“被动接受”式学习逐渐转变为在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巧妙促进预设生成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中高职教师必须把坚持综合育人作为中心环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优化自身心理品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树立整体优化思想。高职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为课程开设的新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中高职;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

一、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构成

“大中小”是指大学阶段、中学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三个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整合。中、高职分属于“中”、“大”两个学段,是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教育是一种既有高等教育性质又有高职性质的教育,而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既有高中性质又有中职性质的教育,二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中高职“思政课”整合,是以“职教”为视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大、中、小三个层次”整合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立足于高职院校,探究思政课整合的规律,可视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整合的“横切面”,对于丰富整合理论内涵,完善整合内容体系,优化整合实施策略,增强整合适配性,剖析整合衔接机制,促进中、高职思政课整合的有序衔接,促进各学段思政课整合具有重要作用。

2.培养德技兼修技能型人才的应然举措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高职思政课程整合,可以从思想道德的高度,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中高职教育中,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课综合教育系统,有利于发展“大思政”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中高职思政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中高职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

1.坚持以人为本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要紧紧围绕具有不同性格、特点、专业、禀赋的“人”开展有针对性、有亲和力的教育。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是要把教学对象作为“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来看待。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要基于职业教育规律、学情特点、课程特点开展“精准思政”。要把课程的“有效性”作为基本要求,建立系统思维下的精准思政理念,打破思政课“孤岛”教学,在“大思政课”教学环境下确定精准供给目标,在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向着思政教育的“精准”推进,本质上是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思政课上的精准施教,首先是内容上的精准,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知识空白,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精准性。其次是教学法上的优化,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思政课中通过融入专业元素,探索“思政+专业”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精准画像,开展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2.转变教育偏见

破除偏见,转变观念,永远是发展的导向。打破“重普轻职”的成见,改变“重技术轻素质”的陈规定势,形成“职普同重”的社会氛围,形成“职普同重”的校园文化,才能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为他们“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创造“软环境”,从而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建设进程中,赢得“铸魂”的主动权。

改变“重普轻职”的成见,必须从根植于这种成见的社会土壤中去寻找答案。我国正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正面临着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但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却十分匮乏的困境。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到首批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这对于改变以往“重普轻职”的成见,形成“职普同重”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尽管目前仍有“上热下冷”的现象,但是,通过建立高素质的高职教育,可以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能力。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人才市场中,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将会越来越高,职教将会逐渐走出“低人一等”的窘境,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更多学子的积极选择。

3、优化内容衔接

(1)合理优化中高职思政课各学段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中高职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首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心理规律以及有关指导文件的要求,按照职业学校的特点,精准地进行课程设置,打牢学生的知识根基;第二,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校本“思政选修课”或“通识课”,以弥补他们知识上的不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把握知识,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

(2)加强中高职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

实现中高职思政课程体系的统一,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我国中高职思政课程体系的不完备性,从而为促进中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整合提供良好的基础。学校要适时地安排中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全国示范性的培训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沟通平台,尽早地对课本内容有所了解,并做好集体备课工作。同时,在整合思想的引导下,结合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整合意见,对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要充分挖掘中高职思政课内容的共性,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认识、理解和衔接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依据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指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结语

总而言之,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大思政课”背景下,中高职思政一体化建设,需要结合现有资源,发挥师生力量,鼓励更多教授、专家参与到思政课建设中来,结合不同专业、学科,挖掘“育人”元素,创新思政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勾东海,于忠武,杜永关.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衔接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9):10-14.

[2] 郑皓.基于"大思政教育"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J].科技风,202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