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立身与立人: 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双线共进措施探究

作者

喻莉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小学教育的基础奠基作用,积极探索和落实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双线共进融合教学,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立身与立人”,助力小学生思想品质、价值观念以及个人能力素养的发展提高。本文探讨了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要探讨了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双线共进的教学价值,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措施与应用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涯教育;德育教育;立身立人;双线共进措施

引言

生涯教育又称为生涯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发展与人生规划能力意识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生涯发展教育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小学生人才素质与能力水平的改革创新,旨在通过生涯教育在启蒙阶段基于学生前进发展的指向标,促使学生通过学习发展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将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双线共进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一、小学生涯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关系探究

(一)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贯穿全程

小学生涯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学习发展,德育教育则是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教育教学版块之一。因此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的基本特征[1]。需要教师进行长期连续的教学培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促使学生形成符合自身兴趣特征与能力水平的生涯发展倾向,逐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道德品质与思想观念,促进教育实效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二)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高度互补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落实和践行的基础教育环节,是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以学生为重心的基本原则,促使学生通过德育教育实现自身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形成。生涯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作为教育底色,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特征与能力水平,通过教育精细化建设促使学生形成符合自身未来学习发展需要的生涯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具有高度互补的关系,能够通过双线教育措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二、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双线共进的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教育应当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将德育教育全面渗透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2]。将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开展二者双线共进教学,能够将抽象化的德育教育和具象化的生涯发展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契合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辅助学生在双线教育活动中实现个人能力水平和思想价值观念的发展提升。

(二)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念

“育才先育人,育人德为先”,小学教育教学压力较轻,教育教学活动处于启蒙奠基阶段,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育活动中的教学价值与育人价值,有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生涯教育和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使得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价值观等等思维素养。生涯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小学生健全成长的必然需要,通过双线共进的融合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价值观念的形成。

(三)有益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素养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小学教育重心由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化为小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贡献价值的优秀人才[3]。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当通过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双线共进设计,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驱动力,将被动接受思想和知识技能,转化为主动吸收和获取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围绕自身兴趣特征与未来发展倾向,在德育教育理念下实现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三、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双线共进的教学措施

(一)立足于人本思维,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维度

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都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人本思维开展教育活动,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唯一重心,深入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与基础能力水平,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倾向,通过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双线共进的教学设计,促进小学生自我认知觉察能力的发展提高。自我认知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旨在培养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形成发展性自我认知观念,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自我能力和素养提升活动中来,有效深化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简历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基于教师提供的简历模板对自身进行全面的认知了解,引导学生在填写简历的过程中认识自身性格、优势、不足以及能力特长,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认识自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简历制作结束后开展学生互评活动,促使学生对彼此之间进行性格能力优势不足的相互评价,有效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想眼界,引导学生基于正确价值观念下进行自我认知维度的发展提升。

(二)生活化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生涯知识体系

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二者双线共进结合教育时,应当注重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发地参与到生涯知识体系的认识了解中来,促使学生将德育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

例如,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知识教育时,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常见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的学习理解,促使学生将德育教育融合到教学情境中去。比如,教师在进行“医生”这一职业的生涯教育时,应当落点于“医生”这一职业为社会作出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将医生与“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构建儿童落水、飞机急救等生活化情境,基于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境进行教学设想,促使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医生在情境中会怎么做,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不是医生在情境中又应当怎么做。将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情境中有效实现学生生涯知识体系的丰富与德育教育内容的内化吸收。

(三)实践性生涯探索,双线共进推动教育整合

小学生涯教育和德育教育应当充分落实学习活动观,开展实践性生涯探索教学,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开展双线共进教学,推动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协同整合,有效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实践小组,基于不同生涯教育职业方向开展职业访谈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通过职业访谈了解真实可信的职业生涯发展资讯,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了解被访人员所具备的优秀道德思想与精神品质,有效深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认知和德育教育理解。通过职业访谈小组实践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创新小学生涯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基于真实事例发展敬业教育、奉献教育和职业道德,有效推动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

结语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小学教育应当通过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双线融合教学,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与职业发展做好启蒙铺垫。教师应当将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高度互补的特征,立足于人本思维,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维度,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生涯知识体系,组织实践性生涯探索,双线共进推动教育整合,有效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琳.生涯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及实施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1):56-58.

[2]张小雁.小学生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3(02):52-56.

[3]张沙沙.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小学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1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