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学实施报告
申杰 张一璐 耿一婧 董子铮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石家庄市 050228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是“3+2”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幼教岗位主要服务幼儿集体教育活动和日常教育活动。本课程开设于第二、三学期,共192学时。本内容来自第二个项目,共16学时。
一、教学整体设计
(一)以德育人,树理念
课程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导,遵循“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从教理想与信念、从教知识与能力、从教实践与体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德、尚学、博爱的理念,形成青年群体“向上”和“向善”的合力。充分利用团队前期建设的思政案例库,并融入爱国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以课程为支点,以思政为载体,以师德培育为核心,丰富思政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二)对接任务,搭阶梯
结合“3+2”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调研反馈,明确工作任务。对每个领域都含有的教学活动设计等相关理论部分进行统一教学,避免重复授课,做减法。对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部分,增值实践环节,做乘法。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对知识体系进行阶梯化、系统化的建构。以幼儿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主题连结领域,以实践连结理论,形成由理论到实践五大情境,学习难度由“仿课”到“创课”的逐级提升。以综合活动设计与实施为主线,以任务为引领,各教学循环之间相对闭合又相互交织,合理分配知识点,任务循环由基本理论到能力训练再到项目实践,由简及繁。
(三)综会五校,明学情
授课对象是2022级“3+2”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阶段学生,他们来自五所学校,其中50.84%的同学来自A校;26.44%的同学来自B校;18.44%的同学已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2.79%的同学参加过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异质化分组。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和保教分析两个科目进行了课程前测,对他们在认识能力、知识基础、职业素养、综合育人和创新水平五个维度进行了观测(见图2),了解到学生过中职阶段及前导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进行一定的师德素养,和综合教法活动相关技能基础,但缺乏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整合融通的实践经验。
(四)三维一体,定目标
基于学情分析,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确定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夯基础。掌握基本的学前教育活动的理论,了解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途径及方法,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适当了解拓展延伸的课外相关知识。素质目标,增实践。能够独立设计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能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学前儿童集体教育活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尝试运用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学前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沟通合作的意识。能力目标,融思政。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认识到教育在“立德树人”幼儿园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坚定“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理念。以主题教学解决掌握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这一教学重点,以实践教学突破学生不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活动设计这一难点。
(五)循环提升,讲策略
遵循《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倡导的幼儿为本的理念,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核心,教学团队提出了“两中心、三循环”模式,即以幼儿为中心的内层实践循环,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外层学习循环,加之以国赛为指向的教学微循环(见图3)。
在以幼儿为中心的实践内层循环中,通过“接受任务-小组教研-初次磨课-初登讲台-初次评课-再次磨课-再次登台-再次评课”八个步骤,围绕幼儿需求和发展反复磨课、试讲和研讨,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通。其中的两次磨课、两次登台和两次讲评均以国赛规程为指向,反复锤炼,打通教与学的微循环,帮助学生积累从书本到课堂的量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外层学习循环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任务推送,由提供完整方案的活动设计起步,历经有目标和素材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和仅给素材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直至仅给主题的综合活动设计与实施,难度逐级递增,学生实现从“仿课”“试课”到“创课”的质变。职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六)凝心聚力,汇资源
团队教师已形成了以“双师型”教师为引领,以“英才入石”青年教师作为骨干力量的师资队伍。成员全部为硕士研究生毕业,持有“1+X”幼儿照护师资证、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团队有留学经验、有企业实践经验,呈现出年龄、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科学合理的良好态势。
团队课程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有“‘3+2’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阶段学生课程思政案例库”,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托学习通、问卷网满足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需要。利用学前教育实训中心智慧教室、科学发现室与校企合作幼儿园共建网络课堂,为学生观摩、实训提供环境。
学校给与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学校间多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互访,为建设科学规范、协调发展、特色突出的“3+2”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阶段铺路搭桥。
(七)立体评价,拟岗位
注重产教融合,项目来自国赛、实训面向幼儿。紧密结合幼教岗位工作过程,课程内容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项规程进行评价。采取学习通线上理论学习权重统计加线下技能实操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效果和参与度。对三循环分别采用小组教研评价、师生评价和幼教专家评价的阶梯式评价方式,逐步提高评价标准、对标行业。
二、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学情分析,对学生进行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的分组,学生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进行学习。(见图4)
课前预热,学生使用学习通,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自学理论知识、自测学习成果。课中实战,训练职业技能,采用“问题引入、探索学习、应用新知、提升技能”的模式展开。问题引入:根据课前幼儿案例,展示、点评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引入新知。例如,通过午休前怎样组织幼儿入睡,创设养成生活习惯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以境生情”,激发学生发现爱、感受爱、学习爱。探索学习:接受任务、小组教研小组讨论,探索在生活教育和集体教育中的解决方案,最终围绕其中一项开展后期工作。应用新知,学生通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理论,初次设计活动,进行组内初次磨课。提升技能:在走进幼儿园观摩后,根据幼儿教师的展示,结合本组活动设计,进行再次磨课。
最终通过“任务驱动-任务观摩-任务拆解-任务初试-任务评价-任务优化-任务再试-反思提升”八个步骤,前后两次围绕幼儿需求和发展反复磨课、试讲和研讨。在国赛规程对接中(见表1),教师教学过程更直观,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模拟赛场等方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其中“评课”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使用“听课记录表”通过“教师”自评、组内自评、组间评价和学习通投票,进行多角度收集,在任务实操中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课后扩充,丰富资源、拓展视野,完成学习提升。教师要抓住评课环节,对各组活动设计的方案进行详细将每个教学循环中的思政点落到实处,尤其紧抓学生入园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爱心、热心和细心。
三、学习成效
(一)师德为先,思政融入铸师魂
课程通过融入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结合思政案例库的资源内容和幼儿园典型案例,强化师德师风、提升职业素养,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使学生较早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对参与校企合作幼儿园实践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师德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育人方面均有所提高,为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奠定基础。
(二)幼儿为本,岗位模拟重实践
学生通过多循环深入幼儿园进行岗位实践和异质化小组模拟幼儿园教研活动开展教研,按照所学理论备设计意图、备活动目标、备活动准备、备教学方法、备活动过程、备活动延伸,每周进行活动反思。在园内,他们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与需求,倾听幼儿的诉说、观察幼儿的行为、关注幼儿的活动、尊重幼儿的选择,借此判断幼儿的需求和发展。部分学生还能够利用寒暑假参与岗位实践积极投身学前教育产学研工作,促进工学结合,发展家乡学前教育。
(三)能力为重,赛事训练提素养
课程通过对标国赛标准,训练了优质教学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高效的教学实施,学生参与度高,目标达成度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综合育人和创新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2021年底组织的“1+X”幼儿照护认证中,51名学生克服封校困难,积极备战,最终学生通过率高达94%。
(四)终身学习,自主驱动蕴潜力
依托学习通网络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课前理论知识、参与答题互动,课后积极探究、参与知识拓展。通过视频、评分、分组讨论、投票等形式将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衔接。学生实现了课前课后自主学、线上线下融合学、随时随地主动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体验了学习对学生的价值,考取了多种类资格证书,培养了自觉利用身边教育资源的兴趣和能力,初步树立了终身学习理念,为我校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积蓄潜力。
四、反思改进
(一)主要创新点
1.对接岗位任务,探索能力阶梯发展
与现行职业教育中五大领域分课教学不能满足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综合化的岗位需求。教学团队初步探索学前儿童五大领域教法课程融合教学,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对知识体系进行阶梯化、系统化的建构。以幼儿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主题连结领域,以实践连结理论,最终升华为“两中心、三循环”模式。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都得到进一步优化,使学生的师德素养、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综合育人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贯通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课程是贯通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一方面通过校际交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异质化分组、探索教法综合化发展。在两校领导的助推下,探索打破两个学段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的课程设计,遵循幼儿教师工作流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发展特点进行阶梯化、系统化的建构,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二)不足与改进
1.化解实践时间不足
虽然在教学团队努力之下,对五大领域进行综合化改革,赢得了大量实践时间,但是难以完美突破学生不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活动设计这一教学难点。学生仅有的对幼儿的了解犹如杯水车薪,建议调整课时安排或利用学生劳动周课时,由“下园实践”增值为一周的“驻园实践”。
2.防范组内依赖思想
在同一小组中,部分同学有依赖思想,小组任务的参与程度不同,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监测。虽然启用了学习通组内匿名互评,但是同学之间碍于脸面,往往手下留情。后期应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教室,组织课堂教学。
项目的完成,学生通过观摩、设计、实施、提升等活动,学习根据活动名称、目标和素材补充设计活动准备、过程与延伸,并通过教师讲解、观摩教学、时间操作等途径,学习优化活动过程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