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精准扶贫”视阈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刘璇 郭滨 赵萍 郭文昌 吴晓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贫困家庭高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探索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办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保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上可能存在的困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大部分家庭经济存在困难的高校生学习愿望和动机强烈,相比于家庭优渥环境下成长的同学,这类学生更能不断进取,凭借坚强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带来的压力。然而,也有部分同学无法正视贫困处境,将贫困视为自己的缺点,产生攀比、自卑感、依赖心理等思想问题[1],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将压力转变成奋斗的动力,情绪长时间处于消极状态,做不到和同学正常交往,发展成为自闭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只强调以经济帮扶为重心,忽视思想教育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物质上的匮乏可能会影响贫困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当部分贫困生在长期接受学校与社会的帮助时,可能会将社会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失去感恩意识,削弱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甚至一些高校贫困生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后,认为此举是无偿行为,且不愿偿还贷款,失去了诚信这种品德。

部分高校未对贫困生投以足够的重视,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精神需求,轻忽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贫困生的资助举措方面欠缺计划性和统一性,结果常使资助工作的公开透明性不足,在这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辅导员、思政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如今基本各个高校都具备这三个队伍,但并不都能够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作用。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认识片面,没有做到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解决了经济生活问题,很容易忽视思想政治上的问题[1]。

2.2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作为保障

目前高校内的思政教师团队仅专注于完成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对贫困高校生的思政教育投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并将这份工作交予辅导员,实际上他们由于繁重的工作任务而无法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失。

2.3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校即使按照国家要求对困难生展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内容有限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其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诚信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亦或流于形式,无法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活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2.4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扶贫工作

当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集中在经济方面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学生由于无法正确认知并接受当前的贫困现状而产生心理落差,这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其次,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所开展的经济扶贫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可持续性,学生的心理问题仍亟待解决。

三、针对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

1.高校应完善资助育人管理机制

“治贫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高校在解决高校大学生贫困的问题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责任。在面对资助工作宣传不到位、贫困生认定不精准、资助金使用缺乏引导和监督、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教育的情况下,高校应加强重视,与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密切联系,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干部、学生、村民齐心协力,形成一条紧密联系的三角链,便于管理;同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考核方式,强化扶助管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扶贫资金[5。

2.提高教育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

针对贫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批在思想政治领域具备专业理论素养的工作队伍。在大学管理体制结构中,由于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往往一人身兼数职。但在心理疏导方面,更需要细心和耐心,以及一些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来解决贫困对象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该通过专业的团队来对这一方面进行管理。

3.突出精准帮扶手段,完善育人为本方法

精准扶贫内容有三,分别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其中,精准帮扶是关键。这要求高校在实施过程中要讲方法、讲原则、讲细节、讲方式,保证帮扶手段能够有效具体的实施到人。除了在体制改革上进行改革、避免单一化,高校还要从资助内容上投入精力。首先,精准帮扶要保证经济帮扶和精神帮扶两项并举,贯穿高校教育学生生涯始终;其次,对高校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扶活动,做到以“育人为本”。在对贫困生做完基本调查后,可根据不同年级、学历以及类别的在校生提供不同方面的帮扶举措。从资助形式上,要坚持“奖、贷、勤、助、补”为主体形式的资助方式,推广并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6]。

四、总结

“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研究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育人职责的体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讨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要以精准帮扶为手段,注重以完善人格为导向的心理和行为引导教育,完善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以平等共享为核心的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崔运强.“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3(26): 25-26.

[2]李玉秀.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9(03): 464.

[3]邓祥敏,赵晶,阮仁余.精准扶贫理念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探究[J].科技视界, 2018(16): 179-180.

[4]解雪梅.精准扶贫理念下的大学生资助探究[J].巢湖学院学报, 2017, 19 (05):122-125.

[5]刘娅,李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以山西医科大学开展大学生扶贫实践为例[J].高教学刊, 2017(23):7-8+11.

[6]刘晓杰.“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教育教学论坛, 2017,(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