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堂实效对策研究

作者

赵巧利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寻访调研,结合教学实际,得出了《就业指导》课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等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课程在指导思想、课程内容、课程安排、教师队伍、监督体系方面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 教学 挑战

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重要政治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互联网+”的新时代。互联网的开放性、全球性、共享性使人们相互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日益缩短,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扩大了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范围,帮助传统产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曾讲到“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可见,互联网推动着生产生活的进步,也改变着人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关系。”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人类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即“网络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和进步,“互联网+”时代也紧随而来。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面临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获得教育资源更优化、教学环境更开放化、教学设备更先进化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教学理念

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冀生认为,教学理念是一种理性教学认知,科学的教学理念能正确地反映教学规律。“互联网+”时代,现代化电子设备的涌现推动了教学数字化的进程,技术成为课堂运作的重要环境,催生了新的教学生态。在技术环境之中,一切的传统社会观念都有着改变的新局面。传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围绕教师这个中心,传授教师认为对学生有益的知识技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表现出与新时代需求的不相适应。传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理念面临着挑战。传统教学需要改革,改革就意味着改变、调整。然而,教育理念的改革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质并不是谁代替谁,而是如何将两者优势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课程教学,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就像我们在强调以学生为本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样,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教学过程

“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全新的变换。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以“教”为主,以“教”带“学”,教学内容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但是互联网所具备的共享性特征,将知识推上了共享平台,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关系,“教”不再专属于教师,“学”不再专属于学生。“教”和“学”相互渗透融合,凸显出了互渗性。“互渗性”即相互渗透。大多数情况下,“互渗性”被用于表示思想意识等精神层面抽象概念间的关系,如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互渗性等。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互渗性也可用于“教”与“学”这两种动态的过程。

“教”与“学”的互渗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不确定性。传统课堂中,“教”隶属于教师,“学”隶属于学生。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不再专属于教师,“学”不再专属于学生。教师和学生可均是学习者,两者均需学习新知识。同时,两者又可均是教学者,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在将自己在课堂之外的知识传教给老师。此种情况下,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面临着挑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掌控全局,既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互联网+”时代,开放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自由的选课制度,规范的评教体系,使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丰富,思想更加开放,处事方式也目标性和批判性更强。据调查,约30%左右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上老师教授的知识用处不大甚至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在就业指导课上,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应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教学:要么学自己不得不学的,如英语等;要么用手机刷微博,玩游戏等;要么翘课去干其他的事情等等。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改革,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的认知,不断提升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是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新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如佩戴着互联网技术光环的MOOC、微课、翻转课堂、线上一对一辅导、远程视频教学等课堂教学形式,它们新颖别致,将科技、知识、趣味有效融合在一起,冲击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堂。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形式单一越来越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形式面临着挑战。“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形式需要将互联网技术渗透性地融入课堂,从技术层面给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五)任课教师

“互联网+”时代,教师在知识优势、权威性形象、学习方式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教师的知识优势在丧失

“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都不再是隐藏状态,而是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学生可通过移动客户端、电脑客户端、小程序、各种APP等方式获取知识信息。以往“学生主动找知识”的局面发生了逆转,变成了“知识信息找学生”。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便捷性,打破了原有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不均衡性,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垄断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在知识信息方面的积累越来越多,甚至超越了教师,教师在知识方面的优势在日益丧失。

2.教师权威性形象在消解

马化腾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打破了固有的边界,减弱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互联网扩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者、参与者的民主化,促成了社会各阶层特殊个体、特殊思维方式的大流行,打破了社会结构原有的确定性,将分享推向极致。王永宁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写道“古往今来,教师一直都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代表的是知识和智慧,主导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互联网时代,一方面信息传播的速度让一切都变得“透明化”,教师和学生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变得对称;另一方面社会上一旦有关于教师的负面报道,就会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社会压力。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形象也受到影响,甚至消解。

3.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面临挑战

“互联网+”时代,信息原有的固定化模式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接收终端,数量巨大的信息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学习行为,让整块的学习时间变得零碎,呈现碎片化。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在学习时间被碎片化的影响下,教师所接收的信息远远多于自己想集中学习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数量众多的信息中剥离出有效信息,挑战着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而又不断充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就业指导课教师担负有指导学生分辨不良网络信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的责任。吴渝婷、叶鑫鹏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一文中指出“就业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的网络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如何从中提取出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信息,也是对教师信息处理能力的一种挑战。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效果应对策略

要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效果,就要解决课程在指导理论、教学内容、教授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的时代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种教学活动,需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铸成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互联网+”时代,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时代特色融入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思想的时代性。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学科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植入更加丰富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思想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课程思政”紧密相连。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理论文章--《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他指出:“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可见,“课程思政”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就业指导》课要具有“思政性”,拓展课程的格局与高度,将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来,提升课程质量,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添薪助力。

二教学内容的社会性。社会经济发展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物质前提,没有社会经济发展,便没有多种多样的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便无业可就。用人单位是毕业生的最终归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需要打通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其所需人才之标准要求,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就业指导课程要体现时代内容。“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目前提到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内容。”就业指导课需要体现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些新兴产业所带来的新职业、新岗位、新要求。

三要考虑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提高就业指导课内容的实用性,需要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收集实用信息。引起大学生注意最好的方法建立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感知接受者的能力,要用他们喜好的方式与其对话、交互。特别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与互联网的结合度很高,有些就是数字原住民,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课程内容如果与之不合拍,便难以让他们接受。为了解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思想状况,课题组专门做了一项调查,发放了32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就业指导课了解社会上都有哪些职业,某一职业有哪些职位,这一职位具体做什么工作,从事这些职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90%左右的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开设的礼仪知识感兴趣,他们从内心里想成为一名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大学毕业生。相比艰涩难懂的理论课,他们更喜欢结合案例或小故事的实践课。而这正是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缺乏的。

(三)教学形式的全程化

根据教育部2007年文件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包含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职业发展强调职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紧密相连。就业指导强调解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理性就业,顺利入职,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既要归入学校教育的大体系,又要有自成一体的小体系。而内在的系统性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进行全程化教育。刘启娴在《国外学校职业指导模式比较》中说“关于职业选择的知识与技能同任何学科一样,需要系统地传授与培养。”郑玉元也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及就业指导实践》中认为“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著名教育家李玫瑾曾说:“职业教育需要从幼儿园做起,让学生从小就要有职业意识。”本耐(P﹒Benner)和德莱福斯(S﹒E Dreyfus)等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是一个有机体,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且这个成长过程是与人的复杂的能力成长过程相一致、相协调的,大都必须经历从新手、生手、能手、高手到专家等五个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教育的全程化,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

(四)教师水平的专业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的非专业性,一直备受诟病。因此,教师水平的专业性急需提升。

1.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梁书·裴子野传》:“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资历即资格和阅历。学历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余奔溪在《学历 资历 能力》中指出“一般地说,资历深的人,可能富于实际经验;学历高的人,可能具有较高业务技术水平。”因此,资历即实际经验,属于实践性技能。学历即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属于理论知识。大学生《就业指导》既需要有资历的专业教师,也需要有学历的专业教师。那么,组建资历和学历相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成为了必须。

2.加强专业化培训

1970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创作的《终身教育引论》一出版,便带来了“继续教育”的新思潮。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知识更新日益迅即,产业结构日趋知识密集型,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加速,推动着人们不断进行再学习,所以,专业化培训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是有效增强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之一。对于各高校来说,高校需在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下,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使任课教师学习掌握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所必备的各种专业知识,真正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行家里手”。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实体图书馆、网课、参与实践、听专题报告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在就业创业方面的专业性。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可见,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在信息化社会,课堂话语权的掌控,要求教师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和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还需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新要求。据调查,经常参加教学科研实践的教师能获得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和喜爱。学生认为这些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看问题视角,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可见,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专业性水平的需要。

(五)教学反馈的全面性

王玉曾在《对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途径与方法的思考--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中写道“课程质量监控不足,成效反馈机制不全。”她指出了传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质量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的不健全。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指导着本校就业指导课教学进度,监督着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质量,但体系还不够全面。就业指导课程监督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宏观上讲,就业指导教研室需要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规划、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从微观上讲,作为任课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也要有反馈评估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可创设围绕学生、教师、课堂三个主体的全方位全过程测评体系,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反馈教学实际。

三、结论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课程实效的提升需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的改变,才能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起立.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7).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马宁.互联网时代高校“两课”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桂海论丛,2003(1).

[4]Jacques.TheTechnological society[M].New York:John Wilkinson Vintage Books,1964.

[5]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中信出版集团,2015(7).

[6]王永宁.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新课程(中),2018(1).

[7]吴渝婷 叶鑫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2):64.

[8]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08-18.网址http://theory.gmw.cn/2019-08/18/content_33085212.htm.

[9]孔翔宇.北方民族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2):32.

[10]刘启娴.国外学校职业指导模式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2(3):46.

[11]郑玉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及就业指导实践[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2.

[12]赵志群.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J].职教论坛,2008(16):1.

[13]余奔溪.学历 资历 能力[J].瞭望周刊,1991(2):49.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人民日报,2019-07--09.

[15]王玉 张广宇.对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途径与方法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00.

[16]蒋德勤.大学生就业指导[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22(8).

[1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8]张福仁.大学生就业指导(第4版 微课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11).

[19]毛婷婷.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8).

[20]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中信出版集团,2015(7).

[21] 王永宁.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新课程(中),2018(1).

基金项目:此文系我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调研项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混合式教学设计策略研究(22A001)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