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生活力”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高汕

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摘要:“生活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而劳动素养培育则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从小抓起,从生活中抓起,深入挖掘、灵活重组乡村教育资源,为新时代乡村小学生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素养培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的生活力。

关键词:生活力;劳动素养培育;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劳动素养的培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价值,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活而言大有裨益。在乡村学校如何实践劳动素养培育课程、提升学生“生活力”,是摆在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一、“生活力”视角下劳动素养培育的实践背景

“生活力”视角下的劳动素养培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起源,也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力”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活同样是劳动素养培育的沃土。劳动素养的培育指向的是学生用行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顺应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在“生活力”视角下,劳动素养的培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劳动素养培育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将目光放在了自己所在的乡村学校。乡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具有独特的乡土人情资源,具备构建“以乡土文化培育学生生活力的校本课程”的条件。这里的孩子离田间地头更近,具备得天独厚的劳动素养培育优势。

二、“生活力”视角下劳动素养培育的路径构想

(一)整合资源,明确培养目标

劳动素养培育的目标,就学生个人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动手实践,锻炼个人的专注力、创造力、行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借此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社会发展而言,劳动素养培育还应具有更宏伟的目标。青少年能否树立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决定着他们能否真正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着,离不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立足行动,丰富培养过程

1.校本实践,锻炼劳动技能

在学校中,常规的劳动体验以日常班级卫生值日为主,劳动形式相对单一。因此,学校可以将劳动素养培育课程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有效重组、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富有趣味性的劳动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以我校为例,在“臻爱”课程的建设框架下,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打造了“拾穗农场”这一重要的课程品牌,并将此作为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在校本实践活动中,邀请家长代表们为学生介绍各种农具及其使用方法,了解种植的基本流程,并进行相关示范。最后,让孩子们自己拿起劳动工具,一步步去实践体验地、播种、浇水、填土等劳动技能。“拾穗”课程的打造让劳动素养培育走出教室,拓展到田间,让学生在亲身劳动中实践、思考、积累、沉淀,充分提升了个人的劳动技能。

2.家庭创新,养成劳动习惯

家庭和学校共同构成了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因此,劳动素养的培育同样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服务于学生生活力的提升。而生活力则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家校共育,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家庭生活中,鼓励家长充分利用家庭区域,为孩子营造劳动教育场景,将劳动实践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做起,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清单”,按照清单,认真劳动打卡,将劳动素养的培育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例如将阳台、书房、厨房等区域,分别设置成“阳台大变身”“书房巧整理”“小厨大变身”等富有创新性、趣味性的家庭劳动挑战关卡,将“生活力”与劳动素养的培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会劳动、爱劳动、勤劳动”的热情。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而这种坚持离不开孩子本身的内驱力,也同样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共同监督。

3.社区联动,深化劳动价值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学生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体。社区作为学校的延伸,与学校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劳动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学校要活用社区资源,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融入到社会中去。通过寻访“最美劳动者”、农忙“小帮手”等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劳动品格、珍惜劳动果实。

(三)捕捉镜头,完善评价体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出:“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可见,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劳动素养的培育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打开镜头,捕捉、记录下学生成、劳动、实践的精彩瞬间,记录学生的成长,生动有力的过程性评价便也油然而生。镜头下的记录集视听效果、时空再现为一体,既能有效呈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过程,又能从多感官激励学生不断向上向好。

评价体系还可以与红领巾争章活动相结合,以“争章”的形式激发学生向上的内驱力,鼓励学生积极提升自我的劳动素养,真正做到让劳动素养培育为成长“赋能”。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驱使学生自发地进行劳动素养提升,自觉地将生活与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由衷地感到“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关注人的“自然生长力”。在当代教育中,劳动素养培育是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积极为当代乡村小学生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赋予学生更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将学生的“生活力”逐步内化为劳动素养,为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助力。

参考文献

[1]徐和俊.“生活力”思想在乡村学校的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0(24):15-16.

[2]吕媛.构建劳育拓展课培植学生生活力[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Z1):76-78.

[3]夏婧.陶行知“社会即学校”对“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的启示[J].辽宁教育,2017(1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