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高效作业设计探究
何洁瑜
惠阳区永湖中学 广东省 惠州市 516200
摘要:伴随着“双减”政策在全国的深入推行,各学科教学均面临着轻减学生学习负担,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要求。作业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应当严格遵循“双减:政策要求和指导,控制其内容量,实现减负增效。但现今部分农村初中教学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作业内容量较大,已难以满足”双减“要求,急需改进。文章立足于教学实践,探讨研究了“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高效作业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双减”背景;农村初中;语文作业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作业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能够发挥验证教学效果,巩固教学效用的作用。传统农村初中语文作业往往采取“拿来主义”,内容量大,难以适应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作业质量有限,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不利于其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双减”政策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主动行动,明确初中学生的理解接受特点和作业的育人价值,不断探索有效的作业设计策略,以优化作业结构,合理控制作业容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高效作业设计原则
1、目标性和针对性
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资源条件等均有所不同,在设计作业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坚持目标性和针对性原则,综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明确作业应达到的目标,并针对学生的能力、素养发展要求完善作业内容,以充分凸显作业的功能和作用,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在作业中得以巩固,语文能力在作业中得以发展。
2、实践性和探究性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明显特色。农村地区有着多样的乡土、自然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了丰富土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实践性和探究性原则,积极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发现、应用语言知识,同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3、趣味性和开放性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显著的青春期,传统形式的作业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削弱了作业的育人功能。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贯彻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不断丰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高效作业设计策略
1、自主作业,巩固知识基础
基础类型的作业是作业设计的核心。农村初中一班级中往往拥有数十名学生,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与学习方法。传统“一刀切”的作业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入自主作业模式,将作业划分为共通内容和选择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喜好等对于一部分作业形式、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作业兴趣。
实际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入手,将字词等基础知识融入多样的作业形式之中,并立足学习内容,提供丰富的延伸性作业。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等散文后,教师可以着重于文本的描写手法,将习作作业作为重点;学习古诗词,教师可以着重于诗词意义的解析,设计理解性作业,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这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使其在作业的引导下把握学习重点,也能够使教师直观意识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为针对化教学打下了基础。
2、深度作业,切实提升能力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更应当注重实效性的提升。在基础作业的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放眼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进一步设置深度作业,使学生积极参与作业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课时,该文作为一篇散文,有着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味其中情感是作业设计的重点。实践中,考虑到初中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设置多步骤作业,以作业引领学生思维,确保作业效果。例如:(1)文中描写的哪些事情?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2)作者母亲为什么在去世的前一天仍推着他去看菊花?如果你是作者的母亲,你会说些什么?(3)为什么文中多次出现菊花?对于作者来说代表着什么?(4)简要说明作者对于母亲的情感。这样的作业内容精简,层次鲜明,由文本细节入手,逐步过渡至描写方式和情感表达,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对于学生能力的充分锻炼,提升了作业的效果,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3、实践作业,提供应用空间
语文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决定了实践是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好方式。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充分接触语言材料,将其认知、内化,并于自身的思维方式结合,实现语言知识的运用,才能真实实现自身语文能力的提升。传统初中语文作业对于实践性关注不足,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理解及运用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设置实践作业,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应用空间。
例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教师可以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书籍、互联网、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物候学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向同学、父母讲解物候学和农村生活的关系。学习《猫》一文后,针对,本单元“人与动物”的学习主题,教师可以倡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动物,搜集相关阅读文本,创作手抄报等,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实现学生能力的充分锻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中,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双减”背景下,作业的创新重构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每一位教师都应重视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中,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减负增效”的目标,意识到农村初中教学特色和实际需求,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特点创新作业形式,借此不断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作业体验与收获,使其在作业中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回应教育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杨艳华.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3(32):94-96.
[2]王荟华.优化作业管理落实“双减”政策——“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管理优化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4):135-137.
[3]黄丽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元素的运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