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

作者

黄学民

湖北省红安县第五中学 湖北 黄冈 438400

摘要: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长河中沉淀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为我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作为中华儿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充实自己,认真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是推进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载体,如果教师能发挥出初中语文课堂在继承传统文化上的优势作用、展开有效教学,的确会是很不错的做法。为此建议教师将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与创新;措施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以前受应试教育组织方式的影响,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这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难以发挥出语文本身的人文育人价值。具体来说,虽然在初中语文教材内融入了不少优秀传统文化,但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将重点聚焦在了基础知识讲解上,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训练,导致在阅读后大家难以感悟不同文本蕴含的哲理,也无法形成深刻思考。

一、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应试教育对教师与学生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在这一主张下,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教学的核心放在提高成绩上,将与考试有关的传统文化列为重点去教去学,也就是说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机械背诵。与考试无关的传统文化根本无法得到重视,在课上基本零涉猎。首先,从本位角度出发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前辈们的智慧结晶,其中承载着不少人生道理,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等能力方面的效果都不错。其次,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更应该从小浸润在被传统文化包裹的氛围下,自觉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确保自己能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建设、发展祖国贡献个人力量。综合以上多角度出发去理解,想要确保两者的融合更深入、有效,教师必须先更新个人的教学理念,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并且将这一主张分享告知学生,让他们也形成正确的观念。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的执行措施

(一)强化板书与多媒体、同桌合作与小组合作的融合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照本宣科的方式去推进两者的融合,这种方式十分死板,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更难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比如说可以将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在一起,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表达传统文化。另外,在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时,除了可以让他们尝试与同桌前后桌讨论之外,也可以选择6~8人的小组讨论形式,让他们在吸收不同答案的基础上开拓知识面。

举个例子,在围绕《我的母亲》展开融合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分享一段名为“女人一生”的加速视频,然后再由学生阅读文章,在文章淳朴清新的风格下感知作者母亲勤劳、热心、疼爱女儿的性格。其次,教师要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认真阅读文章,从细节中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吗?再次,留出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索和研究,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我国优秀传统品质——淳朴、善良、热心、勤劳。

(二)适当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时间

举个例子,建议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上引导学生以自由讨论+教师指点的方式探究各类传统文化,长期以往就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样是以《我的母亲》为例展开介绍,在学生进行探索的时候,建议教师从旁向大家提供适当指引,深化众人对各类优秀传统品格的理解,尽可能地做好研习、传承。

(三)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十分多样,想要让融合效果更好,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精准把控。

首先,文言文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语言,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现在大家更常用的是白话文,所以在理解、使用文言文时很费力,初中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强化对文言文的剖析,让学生了解该文化的魅力体现。

其次,唐诗宋词。在围绕唐诗宋词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创设与诗词相关情景的方式来推进教学,如构造唯美、哀怨、豪放、悲壮等不同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文字的内涵,提高个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举个例子,在围绕《清明》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间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段“在清明节前后江南频繁下雨,路人们撑着雨伞在街上快步走动”的场景,让他们带入这样的氛围并完成阅读、感知节气文化。

再次,明清时期白话小说。比如在四大名著书中,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现实社会的认知也属于传统文化,值得好好学习。在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引,让他们在课外完成精读。

(四)把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初中语文课堂实践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与实践维持密的关联,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样,如果在课上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便学生能机械地掌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也无法实现深层次的感悟。为避免这类问题,教师应该将传统教学跟实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操的过程中深化理解。

举个例子,在围绕《藤野先生》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先认真分析一下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试着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藤野先生在治学上的严谨精神,同时也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向学生导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鲁迅在想要自己国家与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时期仍然选择到日本留学;为什么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并遇到藤野先生时,他会被藤野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请你们围绕着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案例展开分析和探讨、做好经验交流。如此就能让学生将鲁迅先生在文本中所传递的“实事求是”这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于日常问题的探索,实现传承。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里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快速提升,还能发展他们的文化修养,为此教师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一事,立足“强化板书与多媒体、同桌合作与小组合作的融合;适当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时间;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把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初中语文课堂实践相结合”这四个角度作为切入做好安排,确保学生能快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做好深层次领悟。

参考文献

[1] 罗梅《文化延承教学相长——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新作文(教研)》2020年第6期。

[2] 刘凌《加强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网络教学的几点方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