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赵庭庭
金寨县莲花学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了广大任课教师的重视,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掌握科学劳动方法、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等方面意义非凡,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与劳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围绕着深度探析文本内容、劳动教育结合生活、组织趣味实践活动展开阐述,希望对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生活元素;趣味实践;劳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只注重语文知识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学生只知语文学习、不知劳动实践的局面。然而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领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成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适时转变自身教学思维,善于利用新型教学方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关联起来,引导学生从所学语文知识中探寻劳动元素,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与劳动过程中的参与感、代入感、获得感。
一、深度探析文本内容,挖掘劳动教育元素
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有赖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探析,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劳动思想的熏陶,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一颗“学好语文,热爱劳动”的种子。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探析所读文本,发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劳动思想、劳动技能、劳动益处。
例如,在学习《刷子李》时,我首先为学生简单讲解了读写结合的基本方法,即“在学习时秉承精于阅读、勤于动笔的理念,善于采用‘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式标记重点进行强化记忆,使之成为劳动的指引。”受此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课文进行了深度阅读,从中了解到了“课文讲述了刷子李虽然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善良朴素且技艺高超。”在刷子李的身上学生看到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正是劳动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精神之一。以此为切入点, 我要求学生在参加劳动时,需要有像刷子李那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为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劳动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二、劳动教育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常言道:“劳动来源与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抓手。”诚如此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离不开实际生活元素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学生自觉联想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之代入到语文知识探究与生活劳动当中,产生认知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引入实例、场景搭建等方式,为学生打造贴近生活、靠近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积极劳动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与联系的纽带。
例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我首先采用语言陈述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情境,即“在实际生活中除了麦收和秋收之外,老一辈的人总会在空地上种花、种菜,这其中不仅有劳动的汗水,还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意,在你们的印象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呢?”受此影响,学生自觉联想到了生活中的见闻与经历,产生了认知上的共鸣。此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默读,并讲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主人公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在生活化阅读之后学生回答道:“祖父的园子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小鸟、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白菜、浇水等。”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肯定与由衷赞赏。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将课上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在生活中尝试着干农活、做家务,使自己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这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组织趣味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天生活泼好动,对于趣味化的课堂氛围与游戏化的劳动方法有着天然的向往,这是现阶段学生最为明显的心理特点,也是教师利用趣味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的现实依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边游戏边劳动、边劳动边思考,切实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基于此,教师应当立足于具体的劳动项目,兼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趣味横生的环境中进行高效劳动。
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我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了若干个的劳动小组,为趣味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架构活动。之后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探寻植物妈妈都用了什么方法来播种种子,并讲解出其中的趣味性。在学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之后,我为学生引入了合作化劳动游戏——田间寻宝游戏,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内成员分别负责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等植物,结合文章内容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总结植物妈妈播种的方法,在达成共识之后在田间寻找该植物并验证其播种方法。还可以寻找其他植物是如何进行播种的。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是顺应教育教学发展创新趋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劳动兴趣度、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提振学生劳动自信心的重要举措。有鉴于此,教师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将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深度思考的方式发掘文本中的劳动内涵,在生活化、趣味化的氛围影响下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最终实现语文学习水平与劳动能力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娟芳.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4)
[2]刘敏.立足阅读教学 渗透劳动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22(33)
[3]曹文清.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