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大单元背景下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探究思考

作者

黄辉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中学 525000

摘要:拓展性阅读应是新课标教学的一种常态,更是新课标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拓展性阅读不是无源之水,无向之流,要在课标要求、教材文本和学生主体等方面作充分考虑,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的驱动,整合学习的过程,达到建构运用的目标。

关键词:大单元  拓展性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大单元是新课标理念在新教材中的基本形态,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语文课程的组织方式,两者本质相通,相互相成,体现课标与教材的紧密结合。学习任务群教学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出发点,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大单元要求群文教学,任务群教学强调整合,因此,拓展性阅读应是新课标教学的一种常态,更是新课标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

拓展性阅读不是无源之水,无向之流,要在课标要求、教材文本和学生主体等方面作充分考虑,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的驱动,整合学习的过程,达到建构运用的目标。下面从几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探究思考:

一、拓展之基

拓展性阅读教学是有基础的。有效拓展必须考虑课标要求、目标程度、教材文本和学生知能的实际情况。其中课标目标是终点,教材文本和学生知能是起点。俗话说“以终为始”,无“终”就无所谓“始”,“始”和“终”是一个整体,知终知始是拓展性阅读教学有效的基础。

1. 课标要求是终点

熟知课标要求,拓展性阅读教学才能胸有丘壑,知进知止。课标强调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阅读量的问题、学习任务群、问题情境意识、梳理整合能力、欣赏表达能力等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了然于胸,才能在大方向上把握准确,在小细节处处理得当。

2. 目标定位是焦点

有效教学其目标一定是明确的,有梯度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什么阶段、什么教材、什么学生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具体目标任务要明确,能力等级程度要清楚,这样拓展阅读才会有向量,有效度。

3. 教材文本是起点

教材体现新课标精神意志,是教学的根本依据。不深入考虑教材的阅读拓展是乱弹琴。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努力吃透教材,探寻教材的宝藏,把握好教材对课标目标的定位。

任何阅读拓展都应基于对教材(文本)内容掌握和目标定位。教材内涵的价值是多元的,选择拓展的方向也是多维,要不要拓展?从哪些方面拓展?单元内如何拓展?单元外如何拓展?这些要有充分考虑。有教材主要的根干,才有拓展阅读的枝叶,根扎不深,枝不繁叶不茂。

4. 学生主体是核心点

学生是拓展阅读的主体,是学科素养的主体,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基础、能力状况直接决定着拓展阅读教学的质效。拓展阅读的区域定位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能力状况了解越清楚,拓展定位就越有效。拓展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已知到未知,从片面到全面,从孤立到有机,从零碎到系统,由“已达”到“未达”,让学生素养得到提高,终至自我建构和迁移运用。拓展阅读更要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要切合学生实际设置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二、拓展之向

拓展性阅读教学总的方向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任何拓展阅读都要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前两者突出语文的工具性,重在法;后两者突出语文的人文性,重在意。语文素养必须意法兼修,形质相依。拓展阅读的价值取向大体上可分两种,每种又可细分之,也可兼而取之:

1. 取意之拓

这是人文意义取向,从学生思想情怀、见识视野角度进行主题性拓展,重在信息博取、思想充实、感情丰富、美感体验等,这种拓展宜量多博广,可取之粗略。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强调了实践和见识,只有多尝试、多阅历,然后才有“晓声”“识器”的领悟力和判断力,思想的深刻,情怀的丰富,思考的敏锐自然也会得益于此。

新教材按主题来编排单元,这正有利于取意拓展。

2. 取法之拓

这是工具技法取向,从语言的形式方法、逻辑规律角度进行专题拓展,如果说取意重在“道”,那么取法则重在“术”。这方面的内容丰富多样,可细之又细,如体裁特征、手法特点、语言格调、逻辑形式等等,这方面的拓展须典型适量,宜品之细精。

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体裁为诗歌和小说,从技法来讲,进行意象专题拓展,可从第1课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意象拓展到第2课几首现代诗歌的意象,甚至可跨度到第三单元古体诗词里的意象;从朗诵技法进行拓展,一、三单元诗词可整合进行处理;从刻画人物手法角度拓展,可从第三课小说《百合花》《哦,香雪》拓展到第二单元人物通讯;教第三单元时,可从诗歌体式认知角度进行拓展,将一、三单元进行梳理整合,分析归纳诗歌体式的发展及其特征,技法拓展有梯度渐进性,要因应教材学科素养呈现特点来确定拓展角度。

3. 意法兼之

关于意与法,我们阅而纳之、学而习之虽时有侧重,但形质是共存,言意是一体的,素养的养成常常要整体取之。如炼字赏句类拓展,自然要观其法而品其意,体会文质俱佳之美。语言运用类拓展也是要意法兼顾的,比如对联鉴赏创作,既要注意形式的法度,又要讲究含意的境界。

三、拓展之度

拓展之度指的是阅读教学拓展的深度、广度和量度的问题。目标是有指向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时间是有限量的,拓展性阅读要有质效,必须考虑此三方面的界限问题。目标的界限指阅读拓展要明确指向素养目标,内容能具体对应落实,适度的开放性预设,不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学生界限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走一走能达得到,跳一跳能够得到,这主要是深度、广度的问题,当然不能只就着学生,要有“求法乎上”高一点要求的意识,让学有提高有进步。时间界限指要考虑课堂40-45分钟的能给拓展阅读多少时间,是否充足?是否有效?有限的时间能不能消化那样的难度和数量,拓展阅读时间的质效要着重从学生身上考虑,不作形式性的而无实质效果的拓展。

拓展的限度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当然首要是在课堂上,课堂是学习的密集空间,信息传递、思想碰撞、互动交流汇聚于课堂,阅读拓展在这特定时空更能体现效果,然而拓展也可以延伸至课外,在课外的时间里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和量度,这时目标要求要一致,注意内外一体,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