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安全管理案例及分析
郭奕畅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夸美纽斯曾说过“幼儿比黄金更为珍贵,但比玻璃还脆弱。”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身体最脆弱的时期,因此更易发生安全事故,这与幼儿的生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生理结构上,学前期的幼儿由于尚未发育完全,大小肌肉力量和协调性都不能支持幼儿行动自如,容易受伤。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学前期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思考问题常常站在自我的角度,容易引起同伴间的互相争抢打闹。幼儿的思维还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好奇心促使幼儿什么东西都想碰一碰、摸一摸,而他们还没有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基于学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较容易成为意外伤害的对象,而幼儿的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应当引起幼儿园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分析幼儿园班级一日活动安全管理的案例,了解哪些因素会促使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何做才会保障幼儿的安全,从而内心有准备的进行幼儿园班级一日活动的安全管理,为幼儿创建一个安全成长的象牙塔。
[案例一]
幼儿园户外场地有大型游戏器械,由于孩子比较好动调皮,老师也存在一定的疏忽,导致发生了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老师心里惴惴不安,不敢再让孩子们玩这些存在“隐患”的器材,户外活动不再像以前一样自主自由,园方也取消了春游活动。
除了较大的安全事故,幼儿园和教师尽可能在避免其发生。有时候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一点小磕小碰,家长便会立马打电话给老师询问原因,老师搞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还要向家长赔礼道歉。所以,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放开手”。
新手教师担心发生这样的事,所以处处小心谨慎。比如,上楼梯时,老师会要求幼儿不要手牵手,而是扶着栏杆,而班里几个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就是不扶,也有几个孩子一脚跨两个楼梯。按照老师学的理论知识,她明白孩子是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探索,她也希望孩子能有进一步的能力提升,但是为了安全,老师还是第一时间喝止住,她觉得倘若有一两个孩子一脚踩两档台阶,会干扰前后孩子正常走路,其他孩子也可能跟着学,容易发生跌倒碰撞的意外事故。再比如,孩子玩滑滑梯,有的孩子喜欢往上走,其实孩子是在发展新的运动水平,但是存在孩子相撞的风险,老师也坚决不允许。
[评价分析(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篇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安全问题就如达摩克里斯之剑悬挂在每位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的头上。很多幼儿园和教师为确保幼儿的安全因噎废食,采取了过渡保护的策略,筑起了一道有一道的安全藩篱:取消外出活动,缩短户外活动时间,降低日常运动的难度,减少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在“保护幼儿生命”的片面落实中,却忽略了“促进幼儿的健康”“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义务落实。实质上,运动潜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迫使幼儿不得不从中学习保护自己。丰富的运动经验有助于幼儿获得处理危险技能方法,减少伤害事故的能力。教师需要转变“挑战”等同于“危险”的这种观念,也要帮助家长改变这种想法,理解幼儿在活动中受点伤是正常的,让教师可以“放开手”去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发展。此外,新手教师不应该在“安全”与“挑战”中偏废其中任何一方,而应该用快速成长的实践智慧来回馈自身的理性思考。
[案例二]
区域游戏活动中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难点,很多时候幼儿间往往因为活动材料不足或争抢某个玩具发生冲突,引发安全事故。
中班的凯凯是一个具有极强领导能力的孩子,他希望其它男孩子都能听令于自己,按自己的想法来,某天,在搭建方向上产生了分歧,且搭建材料不足,凯凯便直接抢夺了小宝手中的材料。当其他人都站在小宝一边时,凯凯明显表现出不服气,出现打人的行为。主班老师发现后,先将凯凯手上有可能伤害到其他人的东西握住,然后明确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抢走本来就属于他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也不能使用暴力去征服别人,鼓励凯凯还给对方。
[评价分析(二)]
案例中主班老师对凯凯的行为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先是提出规则,明确限制,告诉凯凯不可以这样做,幼儿园里首要关注的是安全。对幼儿的言行提出明确的限制,可以较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然后做出评判,给予价值引导,他的暴力行为是错的,不能使用暴力去征服别人,在与幼儿进行交流,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时,教师通常需要作出明确的是非判断,告诉幼儿特定的社会行为是对是错。同时给予幼儿价值判断的引导,告诉他们人们接受、推崇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制止、批判的行为又是什么样的。最后鼓励和给出期望,凯凯是一个好孩子,是愿意将东西还给别人的,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尤其那些行为受到制止或否定的幼儿鼓励与期望,能有效帮助他们在今后出现期望的、亲社会的行为,减少甚至不再出现不期望、不安全的行为。
此外,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兴趣和需要,合理规划区域主题和投放适合、适量的活动材料;教师与幼儿一同设置每个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活动人数及注意事项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活动时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对幼儿的危险行为及时管理。长此以往,幼儿逐步懂得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或者为什么应该这么做,外部强化便逐渐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标准,对幼儿的自身发展有重大意义,对更好进行班级安全管理也起到了显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