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年龄段幼儿打人行为调查研究
郑惠苹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
摘要:幼儿的“打人”现象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3-6岁年龄段幼儿是刚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生活,这个时间段非常敏感,也是幼儿发生打人、咬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多发时期,这种攻击性的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育,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后果严重的话将影响他们的一生。由于幼儿的打人现象对他们日常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该思考怎样能够解决问题。
关键词:幼儿、打人行为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一、小班儿童对战的个人行为调查
(一)儿童的“打架”个人行为是最常见的,其发展危害着儿童的人格特质和行为的发展趋势,是多种不良行为。新学期开始后的第一个学年是小班,刚刚离开家园,并成为一个小组。儿童有打架,推架,踢腿等,并建立适合儿童室内外主题活动的室内空间。教师在设置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应以有效的间隔进行各种区域活动,并应为儿童尽可能多地建造室内空间,以防止儿童因过度拥挤而与个人行为做斗争。
(二)为具有某些精神状态的儿童营造自然环境。儿童很容易受到其心理的操纵,而处于负面情绪中的儿童很可能在战斗中引起个人行为。如果老师严格对待孩子,孩子无疑会在频繁的性“人格行为”中攻击老师,这不利于孩子融入幼儿园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儿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调查并分析了儿童在战斗中个人行为的原因和对策。
二、儿童战斗的个人行为的原因
(一)生物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个人战斗行为是从某些先天遗传趋势中遗传而来的。例如,从父母遗传给孩子的神经类型具有不同的先兆。这样充满“爱”,“哭”,“吵闹”和“发脾气”的“困难”婴儿将来更可能打架。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雄性小动物比雌性小动物具有更好的攻击能力,而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攻击性行为。
(二)生理要素
儿童的2岁至3岁儿童正处于判断和行动的过程中。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奔波,碰触,碰触哪一个,因此个人行为的针对性不成立,实践能力也没有建立。在过去,不可能预见自己的个人行为的不利影响,而战斗的个人行为是人们的潜意识,特别是对于小班儿童,他们不容易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意识和控制自己的人体姿势还是比较差的。在无法确定自己的行动的不良后果的阶段,一旦您遭到他人的攻击,或者只是抢劫乐高积木和坐下桌子和椅子的琐事,这将立即导致另一种更猛烈的攻击。
三、应对个人打斗的方式
(一)立即干预并劝阻个人打架
父母和老师在发生个人打架行为后,都应立即干预和劝阻儿童,以使孩子们明白个人打架是不可接受的,并帮助儿童受害者维护其合法权利,并成为旁观者。儿童和年轻人开展预警信息文化教育。
(二)赞扬和奖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基本矛盾,尤其是打架孩子的亮点,并立即给予表扬和奖励,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通常主要表现出与伙伴打架的孩子突然与别人和睦相处或有帮助他人的个人行为时,我们不可以将其视为一件小事。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来赞扬孩子的优秀表现。
(三)沟通。个人战斗行为强的孩子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个人评估工作能力和社会发展意识相对较低。因此,仅仅批评和惩罚他们是不够的,应该加强沟通。有打架行为的儿童应认真听取其原因,并提出适当的具体指导和意见,以帮助儿童辨别是非并掌握社会道德。
(四)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环境中的不适感。
提高儿童的社会发展认知水平。帮助他们弄清楚一些简单的原则和社会道德。一种是从根本上塑造儿童的正确对与错意识,并批评对与错准则,以便儿童能够理解个人打架是不对的。第二是塑造儿童遵守纪律的观念,以便他们可以学习使用标准来控制自己的个人行为,并对违反规定标准的个人行为感到内疚和不安。第三是帮助孩子正确地评论自己并理解他人。教师应给予那些需要关注的孩子很多的照顾,鼓励,理解和信任,帮助他们重建自我意识,提高对“我是个好孩子”的信心,并帮助孩子学习正确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个人行为,以友好的态度与伙伴互动。
(五)塑造儿童有效发泄的能力
这也是教孩子有效发泄的一种方式。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孩子而言,痛苦,进攻,挫败,愤怒和其他精神状态都将成为他打架中个人行为的导火线。弗洛伊德觉得应该受到启发。每个人通常在各自的心里中主要表现其非理性,否则,当他们聚集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发生暴力宣泄,通气是消除人们的仇恨和进攻性非理性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教会孩子们通过体育比赛,与老师和朋友聊天或进行一些非破坏性的,想象中的个人行为来有效地宣泄自己的精神状态,并且儿童和孩子操纵并消除自己的个人战斗行为。
参考文献
杨秀玲.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5.
王益文等;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4):277-279
甄霜菊.暴力影像游戏影响攻击性的中介变量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杨苗.动画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探微[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9):72-75.
张文新等:儿童欺辱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9(3):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