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数据融合进行三维重建探讨
杨海锋
重庆江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4100
摘要:随着多种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领域也探索出出多样化的测绘技术方法,其中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重建技术备受关注。文章阐述了三维重建技术的相关内容及特征,分析了多源数据融合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要点,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该技术方法的应用思路和实践效果,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源数据融合;三维重建;测绘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激光雷达和卫星遥感等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重建技术成为了测绘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传统的单一数据源往往无法提供完整和准确的三维地貌信息,而多源数据融合则能够弥补各种数据的缺陷,并提高重建结果的精度和真实性。因此,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重建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及实践应用价值。
一、三维重建技术概述
三维重建是指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多种数据源,生成具有三维几何形状和外观外形的物体或场景的过程。该技术在测绘、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建筑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1]。在测绘领域中,三维重建技术主要是通过采集和处理多维数据,以获取目标物体或场景的几何形状和位置信息,并利用软件将其模拟成可视化虚拟三维模型。在传统的测绘工作中,常常使用平面测量的方法来获取二维地图和平面图的信息,但这种方法往往无法提供物体的高度、形状和空间位置等重要信息。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和处理多源数据(例如激光雷达、卫星影像、摄影测量数据等),将其融合到一个共同的坐标系中,并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算法生成包含三维几何形状和外观信息的模型。从而实现对物体或场景的全方位测量与呈现。
二、多源数据融合进行三维重建
(一)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处理方案分析
首先需要对采集到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这包括去除噪声、滤波和点云配准等步骤。去噪处理可以通过滤波算法(如高斯滤波、中值滤波等)来降低由于传感器或环境因素引起的数据异常。然后,将来自不同传感器或不同观测位置的点云数据进行融合是关键步骤。数据融合的目的是整合多源数据,提高点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基于体素的融合、基于网格的融合和基于特征的融合等。基于体素的融合采用三维体素网格结构,将多个点云数据映射到同一个体素网格中进行融合。基于网格的融合通过生成单一的网格模型,将多个点云数据映射到网格上,然后进行插值或加权平均来融合数据。基于特征的融合可通过提取点云数据的特征(如法线方向、曲率等),然后利用这些特征来匹配和融合数据。接着,融合处理好的点云数据可以用于进行三维重建和模型生成。
(二)不同扫描方式下数据获取的原理
在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处理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扫描方式来获取数据。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激光测距扫描,它利用激光器发射出短脉冲激光束,经过物体表面反射后,由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脉冲。根据激光脉冲的往返时间和光速,可以计算出激光束与物体表面的距离。二是雷达扫描,其主要通过发射雷达波束,并接收回波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雷达扫描通常使用频率较高的微波波段(如毫米波或厘米波),可以穿透一些障碍物(如树叶或雾霾等)进行远距离的测量。雷达扫描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场景覆盖,并对复杂地形和各种天气条件下的目标进行探测和测量。三是相机扫描,其主要是使用一台或多台相机来捕捉物体表面的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方法进行三维数据重建。一般来说,需要在不同位置或角度拍摄多张图像,然后通过定位相机和图像匹配算法来计算出点云数据。
(三)不同扫描方式下点云拼接前后精度对比
在实际应用中,分别使用激光测距扫描仪、雷达扫描和相机扫描来获取不同角度和位置的点云数据。具体来讲,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点云对齐和坐标系转换等。然后,使用自动配准算法将不同扫描方法获取的点云进行拼接。在拼接前,测量每种扫描方法的相对精度。通过在重叠区域选择共同的地面特征点,并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得到相对精度的评估结果。对于激光测距扫描,相对精度为0.5厘米;对于雷达扫描,相对精度为1厘米;对于相机扫描,相对精度为2厘米。拼接后,对拼接后的点云进行了相对精度的评估。通过选择重叠区域的共同特征点,并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得到拼接后的相对精度结果。对于激光测距扫描和雷达扫描,相对精度仍然保持在原来的范围内。而对于相机扫描,拼接后的相对精度为3厘米。结果显示,激光测距扫描的重合度为98%,雷达扫描的重合度为96%,相机扫描的重合度为90%[2]。
(四)影像生成三维点集技术分析
在测绘领域中,影像生成三维点集技术是一种将二维图像转换为三维点集的方法,常用于制作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三维模型。其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影像选择、图像配准、立体匹配、深度滤波、数据处理、基准校正以及精度评估等。通过应用影像生成三维点集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地形表面重建、建筑物模型生成、灾害监测等测绘应用。
三、多源数据融合的案例分析
某城市规划公司需要对一个城市中心区域进行三维重建,以进行建筑物高程测量和城市规划设计。该项目具体的技术应用流程如下:
1、数据收集。项目开始前,该公司收集了多源数据,包括航空遥感影像、激光雷达(LiDAR)数据和地面测量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不同的传感器和技术,具有不同的分辨率和精度。
2、数据预处理。针对每种数据类型进行预处理。航空遥感影像需要进行几何校正和配准,以及去除云层和阴影。LiDAR数据需要进行加密和去噪处理。地面测量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和基准校正。
3、影像解译与特征提取。对航空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提取出建筑物的轮廓、纹理和高程信息。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方法进行自动化的对象识别和特征提取,也可以进行人工解译和标注。
4、LiDAR数据处理。利用LiDAR数据进行建筑物的点云自动提取和分割。采用点云配准和滤波算法,将LiDAR数据与影像数据进行结合,生成具有高精度的建筑物点云数据。
5、数据融合。将影像数据和LiDAR数据进行融合,可以采用基于几何配准的方法,将两种数据进行对齐。此外,还可以利用数据融合算法,将纹理信息和高程信息进行融合,生成更加完整的建筑物三维模型。
6、模型重建。根据融合后的数据,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建筑物的三维重建。可以使用基于点云的方法进行建模,将点云数据转化为建筑物的三维网格模型[3]。也可以利用纹理映射和贴图技术,增加模型的真实感和细节。
7、质量评估。对生成的三维模型进行质量评估,通过与实地测量数据对比,检查模型与真实场景的一致性和精度。也可以进行模型的可视化和交互式分析,以评估其可用性和适用性。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明确了其中涉及到的技术要点。研究证明,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重建框架能够通过有效地整合不同数据源的信息,提高三维地貌重建的准确性和精度。由此可见,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重建技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该技术将在测绘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精准测绘和地理信息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黄黎明,桑文刚.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古建筑三维重建技术的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3,46(1):201-204.
[2] 黄北生,王云凯.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复杂区域文物三维重建应用[J]. 北京测绘,2023,37(1):43-47.
[3] 何萱.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三维重建与路径规划算法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