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NLRP3、Caspase-1的关系
杨晓艳 薛力豪 周永顺
1,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河南新乡,453003;2,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机制包括:能量代谢障碍、自由基累积、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炎症介质释放,细胞凋亡和细胞焦亡等。早期做好大脑再灌注的同时,避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实,腺苷预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主要通过阐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来探讨其与NLRP3、Caspase-1的关系。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NLRP3;Caspase-1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大脑再灌注,有利于缺血脑组织的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根据脑缺血再灌注的不同阶段,给与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避免或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1.发病机制
1.1能量代谢障碍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组织是机体能量代谢最活跃的器官,它的血流量和耗氧量很大,其能量主要来自于葡萄糖的有氧代谢。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外ATP分解产生的腺苷水平较低,对缺氧反应则显著增加。脑内贮存的氧、葡萄糖和ATP很少,需要不断从血液中摄取,短时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会引起脑功能障碍,较长时间血液供给障碍,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引起脑内能量代谢障碍严重影响脑组织的修复,细胞氧化磷酸化能力减弱,ATP生成不足消耗增多,加剧脑损伤的发生。
1.2自由基累积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研究表明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作用主要发生在脑缺血再灌注时期,并在神经元的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活性氧和活性氮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大量氧自由基释放,机体内的活性氧会产生氧化应激,改变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体内的抗氧化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清除不了过多的氧自由基,使活性氧大量聚集。脑是人体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对氧化应激极其敏感,易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造成神经元损伤[1]。过多氧自由基的累积会攻击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的脂质过氧化物会损伤脑细胞,造成脑细胞功能和结构改变,甚至诱发脑细胞凋亡,导致脑组织进一步损伤。
1.3神经细胞内钙超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钙离子超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因素作用的共同通路,是引起脑细胞损伤的关键因素。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能量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ATP缺乏,抑制Na+/Ca2+交换蛋白的活性,引起细胞内Na+、Ca2+浓度升高,K+浓度降低,从而破坏神经元的防御系统,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伤。
1.4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EAA)包括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等,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分布最广、作用最强,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谷氨酸大量释放,神经胶质细胞摄取、转运谷氨酸的能力丧失,过量的谷氨酸堆积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缺血后致炎性基因表达,以脑缺血再灌注后2h升高最为明显,可持续6h以上[2]。谷氨酸主要由谷氨酰胺水解生成,可以影响脑内代谢过程,有利于大脑的发育,维持并改善大脑机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去极化促使大量谷氨酸释放,神经胶质细胞丧失摄取和转运谷氨酸的能力,过量的谷氨酸在突触间隙堆积,谷氨酸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即产生了兴奋性毒性作用。有研究显示,腺苷预处理可通过抑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活性,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1.5炎症介质释放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反应是机体正常的生理性防御机制,是机体对创伤、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他细胞、组织的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炎症反应的强弱直接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病变部位的炎性因子表达增加,炎症细胞激活及浸润可造成神经元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活化的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炎症介质会进一步激活炎症细胞,它们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脑损伤。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释放TNF-α、IL-1β、IL-6等炎性因子,从而破坏血脑屏障,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暴露,使两者亲和力增强,致炎因子和白细胞激活因子释放不断增加,加速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和激活,进一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更多的具有趋化作用的炎性介质,促使内皮细胞和白细胞大量聚集、浸润,促炎因子激活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ROS和蛋白水解酶等,介导微血管功能障碍,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浆纤连蛋白和纤维原蛋白渗入脑组织,加重神经元凋亡坏死[3]。
1.6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被自由基生成、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线粒体损伤等信号引发。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途径[4]是神经元的凋亡主要途径。线粒体是细胞凋亡的主要调控场所,它参与了大多数细胞凋亡的过程,线粒体将膜内的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激活剂等促凋亡因子释放到胞质,激活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导致细胞死亡。相关研究表明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是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细胞凋亡的过程可以看做是Caspase不可逆的有限水解底物级联放大反应过程。局部脑缺血引起神经元缺血缺氧,激活Caspase-3蛋白,启动细胞凋亡,引起与DNA修复、mRNA裂解、细胞骨架重建等有关的蛋白质的降解,造成核质浓缩,核膜、核仁碎裂和DNA裂解变等,导致细胞凋亡。
1.7细胞焦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邵峰院士等人研究发现,caspase-1和caspase-11/4/5通过切割一个叫做Gasdermin-D(GSDMD)的蛋白而诱发细胞焦亡,GSDMD在被caspase-1或caspase-11/4/5切割后,释放它的N端结构域,该结构域有结合膜脂并在细胞膜上打孔的活性,这样就引起细胞渗透压的发生变化而胀大直至最终细胞膜的破裂。细胞焦亡的经典途径依赖于caspase-1介导。当机体遭受有害刺激时,胞浆内炎症体的形成,使无活性的pro-caspase-1裂解形成有活性的cleavedcaspase-1,cleaved caspase-1可以诱导细胞膜穿孔使细胞溶解、死亡,胞内物质外释引起炎症反应;同时促进白介素-1β和白介素-18等促炎症细胞因子的成熟分泌,导致细胞焦亡发生[5]。
大量研究发现,细胞焦亡与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炎症小体的活化是细胞焦亡调控的经典途径,是细胞焦亡调控的核心环节,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通过 caspase-1与含CARD结构域的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等相互作用而构成的蛋白复合体,可诱导细胞焦亡的发生[6]。NLRP3炎症小体作为脑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始动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诱导细胞焦亡和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在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焦亡中发挥关键作用[7]。
2.炎症小体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2.1NLRP3炎症小体组成
NLRP3炎症小体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中,是一种位于细胞胞浆中的多蛋白复合物,主要由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氛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共同组成[8]。其中NLRP3受体由N端热蛋白结构域、中央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以及C端富亮氨酸重复序列构成[9]。ASC由PYD和caspase募集结构域两部分组成,它们作为双重接头蛋白分子,通过桥梁的形式将NLRP3及Caspase1连接起来形成炎性小体。
2.2NLRP3炎症小体活化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诸多因素及调控通路相互作用,而近年研究表明,NLRP3是缺血后炎症的关键调控因子,可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并导致细胞死亡[10]。NLRP3能够识别伴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自由基损伤、钙离子超载、微循环障碍和白细胞损伤作用。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机制主要有:①活性氧和线粒体功能异常介导机制;②钾离子外流介导机制;③低氧介导机制;④溶酶体破裂介导机制。
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使有活性的caspase-1促进IL-1β 和IL-18的成熟及分泌,并且促使Gasdermin D(GSDMD)切割,切割的GSDMD随后在细胞膜上形成孔,引发,快速的炎性溶解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即细胞焦亡。
2.3脑缺血再灌注后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
NLRP3 炎性小体的表达具有细胞特异性,主要表达在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中,因此,脑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11]。Blauw等研究发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中IL-18水平升高且伴神经功能受损加重[12]。IL-1β、IL-18在体内的激活需要NLRP3炎性小体和核因子B(nuclear factor kappaBNF-B)经典信号通路的双信号调控。NLRP3炎性小体激活后又可产生IL-1β、IL-18等促炎细胞因子,可介导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发生脑部炎症级联反应。
NLRP3通过形成炎性小体,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加重了脑缺血后的损伤程度。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过腺苷、依鲁替尼等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能够有效减轻神经系统损伤,减少脑梗死体积,但NLRP3炎症小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控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常虹,卢祖能.微小RNA-151a-3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3):678-681.
[2]谭军,杨纯生.腺苷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Glu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0):50-52.
[3]Stephenson J,Nutma E,Valk P,et al. Inflammation in CNS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Immunology,2018,154(2):204-219.
[4]Thompson J W,Narayanan S V,Koronowski K B, et al.Signaling pathways leading to ischemic mitochondrial neuroprotection[J]. J Bioenerg Biomembr, 2015, 47(1-2): 101-110.
[5]Kayagaki N,Wong M,Stowe IB,et al.Noncanonical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intracellular LPS independent of TLR4[J].Science,2013,341(6151):1246-1249.
[6]Jin CC,Flavell RA.Molecular mechanism of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J].Clin Immunol,2010,30(5):628-631.
[7]Walsh JG,Muruve DA,Power C.Inflammasomes in theCNS[J].Nat Rev Neurosci,2014,15(2):84-97.
[8]丁杨,胡容.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8-04-007.
[9] SALEH M. The machinery of nod-like receptors:refining the paths to immunity and cell death[J].Immunol Rev,2011,243:235-246.DOI:10.1111/j.1600-065X.2011.01045. x.
[10]GONG Z,PAN J,SHEN Q,et al.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duces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during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J Neuroinflammation,2018,15(1):242.DOI:10.1186/s12974-018-1282-6.
[11]郭艳芹,殷博凯,张 娟等.NLRP3炎性小体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1-01-41.
[12]Blauw GJ,Lagaay AM,Smelt AH,et al.Stroke,statins,andcholesterol-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trials with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J].Stroke,1997,28(5):946-950.
作者简介:杨晓艳(1985-),女,汉,河南人,讲师,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本科,主要从事内科教学研究工作。
薛力豪(1992-),男,汉,河南人,主治医师,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本科,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研究。
周永顺(1985-),男,汉,河南人,讲师,新乡学院,本科,主要从事护理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