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edia science

马良骏: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践行者

作者

杨小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马良骏(1867—1957),字善堂,经名穆罕默德·尤素福。祖籍陕西咸阳,后迁居甘肃清水县(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作为我国伊斯兰教史上著名的经学大师,新疆伊斯兰教界杰出的代表人物,马良骏一生致力于经训研究,精通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其留下的著述和译作达30余种。晚年时期被尊称为“舍赫”、“谢赫”(长者,有名望者、有地位者)。

马良骏出生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自幼受家庭及所处环境的熏陶,刻苦习读伊斯兰教经典,成年后四处奔走求学,先后师从马德清、兰炳文、云南“普洱马”马仁山等阿訇,其中他受教于马仁山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终成为“中阿兼通”、“学通四道”的著名伊斯兰教学者。1903年,他受哈密王沙漠胡索特邀请前往新疆讲经授学,先后在哈密、焉耆、乌鲁木齐、昌吉、伊犁等地主持教务,为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肃正教风教纪,维护教派统一和谐

马良骏毕生通过宣传伊斯兰教教义,旨在增加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消除各宗教教派之间的隔膜。他在伊犁主持教务多年,抱着团结愿望,凭经立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准,消解排除教派门宦之间的偏见及矛盾,求同存异,不但团结了回族各门宦、教派,还团结了各民族及其上层人士。淡化教派意识,在新疆大力整顿教风,引导各族穆斯林消除教派分歧,统一思想认识,使得新疆在六十余年内没有出现因教义分歧而发生的斗争事件。

二、创办汉文学校,注重文化交流交融

新疆建省后,在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相继统治期间,实行较为开放的文化政策,允许各地自由办学。当时伊犁地区只有一所中学即新疆省立第二初级中学,就读于中学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很少,回族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在当时很多回族人中有“多读书即会疏远教门”的影响下,大多数回族儿童到了适宜上学的年龄就进了经学堂。1934年,回族代表刘长科、留苏学生萨天宁等人倡议开办回民学校,发展回族现代教育。马良骏清楚的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率先表示支持,他在聚礼时劝说教民:“回族若不积极发展教育,提高文化,将为时代所抛弃”。马良骏挨家挨户向教民解释开办学校让子女读书的好处,宣传学习汉文的好处,劝说寺坊乡老把适龄儿童送到学校就读。期间他将寺院内的几间讲经堂腾出来作为教室和办公室,置办课桌、书本等。伊犁回民小学创办之后,先后招生100多人,设置国文、算数、常识、地理、历史、歌咏、习字、维文、体育等课程,打破了当地回族不让孩子读书的局面。1937年创办新疆省立迪化第八小学校,维、汉、回、哈等民族青少年进入学堂学习汉文和文化知识。以后,他每到一处便捐资兴办教育,为少数民族群众的伊斯兰教信仰注入理性的光辉,为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马良骏在各地教学时,要求学生做到“经书两通”,即在掌握伊斯兰教经典教义时,也要提高汉语水平,谙熟中国传统文化。他本人就是这种典范。马良骏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思想,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坚持回族文化传统,承认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倡导民族之间、文化之间交融与宽容。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积极推进回民的现代化发展。其次,在坚持伊斯兰教文化、回族文化的特殊性时提倡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和平共存,倡导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交流。他把异质的文化符号翻译成为回族群众能够接受的文化信息和通俗道理,同时也把也把伊斯兰教的思想观念予以符合儒家文化价值取向的阐释,促进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重视儒家文化知识的学习,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合理性和孔子的伟大历史作用,他认为在世界上各个宗教中,儒家教义的精要在于发明了仁义道德和纲常伦理,以此引导回族民众在保持伊斯兰教信仰的同时学习儒家优秀文化思想,要求穆斯林在尊崇穆罕默德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圣人,“是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从而提出儒家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以及西方文明可以并行不悖,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

三、开展经堂教育,优秀人才辈出

马良骏在主持宗教事务的同时,致力于经堂教育。当时新疆地区的回族宗教教育大多属于分散式的小型私塾,大清真寺附近设有宗教学校,由阿訇担任老师,学生被称为满拉。没有一定的学制和教学年限,满拉以游学的形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求学,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经堂教育制度。

马良骏、周满海是新疆回族经堂教育的创始人。回族经堂教育有大、中、小之分,小学或者中学教授一些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拼读方法和简单的语法,以及一般的宗教知识。大学讲授较为复杂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语法,并讲授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经典的含义。经堂教师选师较为严格,经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保持宗教信仰的同时还要遵纪守法,形成了一定的经堂教育制度,其发展促进了新疆伊斯兰教研究的不断深化,造就了众多德高望重、研究深厚、通晓经典、深谙经训的大学者。

马良骏的经学知识渊源于陕西学派,他在继承陕西学派的学风同时,也注重吸收和发扬云南学派的特点。其鼎盛时期,求学的人不仅有来自天山南北的回族、维吾尔族,还有来自陕西、宁夏、甘肃、云南等地。马良骏在伊犁近二十年当中培养的学生五十七名,其中有些声名影响较大,例如马德新、马文俊等人,先后成为新疆伊斯兰教发展的重要因子,对新疆的宗教人士队伍建设带来深厚的影响。

四、精研教义教规,著述译经荟聚

马良骏终身致力于经训研究,撰写、翻译或摘编的书籍达30多部,内容涉及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及历史、地理、天文、语言、文学等领域,其中有《清真最要志》《信仰学疑难注解》《考证回教历史》《简明教法摘要》《天文地理志》《月轮》《伊斯兰教历法》等。在上述众多著译中,《考证回教历史》是马良骏伊斯兰教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考证回教历史》分卷首、序言编、正文编三大部分。其中序言编为6篇,为《伊斯兰教之发源与系统》《中国回回民族之原来》《“卡费尔”名词与“回回”二字解》《清真教之意义》《“依玛尼”之意义》《结论》,序言编内容涉及回族历史以及作者对现实的看法,包括对民族、社会、战争等问题的观点。马良骏在《“卡费尔”名词与“回回”二字解》中对“卡费尔”一词做出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定,他认为该词是指穆罕默德在世时对当时阿拉伯地区反对穆罕默德宣教或对穆罕默德阳奉阴违的人,不能把其他地区的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卡费尔”。“吾圣人未来赤尼(即中国),则我国之人民未曾看见穆圣之神应感化,又未曾听见穆圣之劝谏度化,所以赤尼人民,不知圣之教义,而不奉穆圣之教道不是昧真之人,亦不是悖逆之人,故不能称‘卡费尔’……所以‘卡费尔’之名词,与我国汉民无涉也。今有一般不明阿拉伯文义之人,将中国之汉民叫‘卡费尔’者不合适”。他对该词的限定是为了化解回、汉群众以及信仰和不信仰伊斯兰教各族群众之间的误会和隔阂,是为了“使回汉两教及其他各教人民,同心一体,一致团结,互相亲爱,统一建国,永奠和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疆,争端多发,社会动荡,本书的问世显示了马良骏期求通过阐释伊斯兰教关于和平的教义和历史为新疆各族人民寻求和平与安宁之路的真诚之心,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对分裂动乱、渴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宗教和睦的思想。

五、乐于慷慨捐献,注重民族平等团结

扶贫济困是伊斯兰教提倡的美德,也是马良骏一生处世待人的准则。在伊犁主持教务二十年中,每逢周五聚礼,给老弱病残及鳏寡孤独者施舍钱财或者食物。通常是每人施舍一个烤饼,每次约有两百多人。他与伊犁各族群众保持着融洽的关系。“马良骏在伊利的影响很大,……与汉族关系也处理的很好。当时,在伊犁的汉人中穷人比较多,原来,汉族人不能进寺,回族人不能进庙,马良骏来了,寺和庙相互邀请,也相互施舍和布施。每次主麻日,在寺内散钱散物,汉族人也有进来接受布施的。”之后在乌鲁木齐主持教务的十多年中,他也一直坚持施舍。每逢纪念日过“乃孜”,他都诵经待客,无论贫富,一视同仁。他每月的收入几乎都用来救助穷人,不论回族、维吾尔族或者是汉族,凡是上门求助的人,他都会出散“乜贴”。马良骏打破传统宗教束缚,不论民族和信仰慷慨施舍捐献,促进了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

六、贯彻执行政策,发扬爱国爱教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在马良骏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带领新疆回族穆斯林大众,共赴国难。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侵略罪行。利用“卧尔兹”对穆斯林进行教育,劝告不要参与闹事,痛斥别有用心者。每逢聚礼、节日,协助回族文化促进会支援抗战委员会,在回族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捐献活动,捐献飞机等抗战物资。积极参加抗战演讲,旗帜鲜明的宣传抵抗日寇,保家卫国,号召穆斯林大众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

1938年9月30日到10月11日召开的全疆第三次民众代表大会上,马良骏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号召人们全力支持抗日。他积极宣传张治中“和平、统一、民主、团结”的主张,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马良骏受包尔汉的邀请以回族总教长和“筛海”(大学者)的身份去劝说马步芳嫡系部队骑五军的马呈祥。马良骏不顾个人安危,三次前往骑五军军部劝说,最终说服驻扎在新疆的马呈祥部交出兵权。扫除了障碍后,新疆迎来了和平解放。在解放军先遣部队进入乌鲁木齐时,马良骏以极其喜悦的心情带着满拉和信教群众前往迎接。1950年4月1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任命马良骏为西北军事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此后,他又为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做了大量工作。

土地改革时期,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号召穆斯林拥护此举。在抗美援朝时期,动员乌鲁木齐市穆斯林开展捐献“伊斯兰号”飞机活动,《人民日报》表彰了他的爱国行动。1953年6月13日,在《新疆日报》上发表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伊斯兰教徒才能愉快的过肉孜节》的文章。1956年,在接待埃及宗教事务代表团时,阐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可动摇的爱国主义信念和珍视民族和睦的一片丹心,成为当时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群众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推动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疆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聚礼日多次向坊民宣讲勤奋劳作,自食其力,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

2021年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要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当我们正着手建设这样一支宗教人士队伍的时候,打开二十世纪新疆伊斯兰教的历史画卷,通过挖掘马良骏的爱国爱教事迹,能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宗教楷模对推动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马良骏的人文思想是中华文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体现,也代表着中国伊斯兰文化健康发展方向。我们今天要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促进宗教和谐,防范极端主义;推动文明对话,消解文明冲突。今应当重视和研究马良骏的思想和实践,充分利用这份文化资源,用历史来丰富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