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史哲溭
6106232001091020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新时代下,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积极营造适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环境,大力推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困境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传统模式,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入城乡务工,老人留守在家不能得到子女的照顾,在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也日渐下滑,使一部分老年人在经济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情感关怀和精神慰藉方面也长期处于缺乏状态。同时,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传统的养老观念也日渐淡化。
(一)农村居民经济来源有限
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供养还是依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多数是耕作所得,外加子女的供给和一些社会救济。由于农村家庭个体的差异,致使一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还比较贫困,甚至有些人还处于温饱线水平。
(二)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
当老年人解决温饱问题后,精神方面也不断表现出较高的需求,他们渴望与儿女或者儿孙辈进行交流沟通。而年轻人的精力主要放在自己家庭和工作之中,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越来越少。对农村老人来说,精神心理需求缺乏所带来的伤害相比物质资源等的缺乏更为严重。
(三)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缺乏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高,理应拥有较多的养老服务设施,以满足农村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但由于农村发展条件相较城乡落后,农村的养老设施配备远不达标。
(四)农村养老保险意识淡薄
农村传统的自给自足思想导致很多农民觉得只要可以衣食无忧就算是颐养天年了,很少对将来生活进行考虑,在加上这些农民都是不具有养老意识,很多人都觉得子女具有赡养他们的义务,对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充分的认识。
二、完善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和巩固家庭养老模式
1.加强传统美德和“孝文化”教育
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文化传统,既要通过法规政策、社会舆论进行维系和监督,也要通过课堂、书籍、电视节目、社会宣传等教育宣传途径,汇聚社会正能量,使年青一代在生活中自觉地尊敬老年人。
2.重视家庭建设
家庭建设关系社会稳定。在广大农村,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家庭建设,积极完善老人的生活条件,激励家庭子女和老人一同生活,建立奖励扶助资金的动态调整机制,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温馨的生活保障。
3.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供养能力
积极倡导老年人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供养,充分发挥土地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整治农村土地使用乱象,为老年人提供再次就业的机会,帮助老年人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鼓励他们缴纳养老保险,适时宣传商业保险的切身好处。
(二)建立多渠道的养老投入机制
1.增加农村养老的政策投入
地方政府应科学制定适宜本地城乡发展的养老服务规划,有效落实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将政府对适合农村养老有关的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规范性管理文件等逐条细化,改善老人户籍迁移政策,有效调节好城乡之间的发展,合理划分社会养老资源,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全面、稳定发展。
2.加大政府的财政投资力度
持续增加对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提升该地的财政支出比值,对农村养老服务进行优先划分。创建农村养老经费不断上涨的体制,使各种为农村老年人制定的补贴服务措施成为一种制度安排,并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积极探索对农村残疾老人进行在家养老的服务补助制度,创建较为完善的补助依据与标准。
3.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发展农村养老事业
发展农村养老事业,在依靠国家的同时,还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加入其中,聚拢社会各界的资金,形成多元化资源帮扶系统。要改善社会捐赠管理体制,创建农村老年人福利捐赠基金账户,积极鼓励整个社会在老年人福利事业建设上奉献自己的力量与爱心。
(三)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1.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建立的农村生活救助制度,在救助农村贫困人口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离我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各地区在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现行政策来的同时,要重点保障患病残疾、年老体衰、无劳动能力等生活比较贫穷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安稳渡过晚年生活。
2.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加强宣传“新农合”的好处,建强乡镇医疗机构,加速改进农村卫生体制,推进农村药品提供和监督网络建立,为农民提供放心、低价的服务。强化农村卫生所的治理,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助力农村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提升。
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补贴的标准应考虑到市场物价上涨、地区间收入不平衡等因素,适当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险每月基础补贴的标准。保证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基础养老金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稳步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