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实践研究
李小林
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 2768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各阶段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根本,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拓宽育人范畴,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最终目标。而对于高职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来说,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对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具时代性意义。本文就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实践研究,展开分析和论述,希望以此可以给广大相关工作者以建议和启发。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建议
引言: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普及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自然高职阶段的学生接受资源以及信息的渠道也在日趋增多,基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对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形成了隐性的冲击。虽然随着弘扬传统的教育热潮不断增加,但就现阶段高职传统文化教育来说,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局限以及教学形式单一等诸多共性问题,均是需要亟待解决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实现高职阶段传统文化育人的目标,更是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行性。
一、 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广义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华夏祖先经过不断积累、实践,总结出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历史特色的优秀文化[1]。其自身内涵丰富,意识形态各异,比如较为熟知的中国书法、诗歌、国画、中医、书法等等,均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范畴。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是指以上述所提到的传统文化所囊括的范畴,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形式、有方法的教育,一方面促使学生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素养与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新时期下,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新继承、新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根据埃里克森的相关认知学说而言,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发展较为成熟,但是还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是非观,以及因实践的局限性,人格的成熟度还并不健全,因此把传统文化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实现德育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树立民族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作用。因此就高职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无论主体是谁,其育人作用和现实作用,均是正方向的。
二、 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一般
随着最近几年来“中国风”的热潮不断增加,诸多高职阶段的学生表示,对中国风的周边,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像是国风服饰、京剧、中医、书法等,都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意愿,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范畴,可以说均是“略懂一二”并未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特别是针对一些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来说,其基础知识也多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并没有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2]。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的跳脱
针对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所开设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有茶艺、文学以及书法,而其他传统文化教育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但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的受众群体,以及授课范围均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想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育人,往往事与愿违。再加上现阶段市场多追求具有综合素质的“实用性”人才,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不仅如此,对于传统文化来说,虽然属于传统范畴,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但就高职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创新性不强等问题,均是需要亟待解决的[3]。
(三)传统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都比较少,更多的则是开展各类竞技性比赛,一般来说,像是国画、艺术、书法等,均深受高职阶段学生的爱戴,但是这类活动的独立性过强,广义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达到传统文化育人的事半功倍,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而脱离理论的实践活动,也容易出现形而上学的育人错误。
三、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一)强化教师素质,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充实教育师资基础
想要实现新时期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事半功倍,一方面要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高职阶段整体师资基础,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实际教师的培训范畴中,一方面可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活动的次数,以及各类传统文化教育评比活动等,以此进行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化和细化,以此为高职阶段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充足且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基础。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调整教学课堂
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认知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实现传统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就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拓宽育人的实际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必修课,也可以拓宽第三课堂,以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需要。不仅如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同样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参与到实际课堂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学生认知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一种共性表现。
(三)实现传统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结合
上述所提到,就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理论和实践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想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质效性,就需要根据实际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理论体系,制定切合实际的实践活动,还可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共育平台,创新育人的形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也可以由学生组织,比如就最近的“马面裙”来说,陕西大学就以此为活动主题,开展了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浪潮,这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民族性精神的延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传统文化教育来说,一方面存在认知的不足,另一方面存在育人体系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立足于实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两相结合,丰富师资基础,促进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J]. 学园,2022,15(33):5-7.
[2]金春良,李根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高职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8):96-98.
[3]宋以芳. 新业态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 经济师,2022,(8):149-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