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宋冰峰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摘要: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发生改变,为培养更多综合型创新人才,亦为助力学生在物理领域的发展,教师有必要针对初中物理作业开展多元化设计。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制定作业计划,以保障作业设计能够充分落于实处,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策略
在以往发展过程中,许多初中教师无论在物理教学还是作业布置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和作业成果,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为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常以增加作业量、提高作业难度的方式,试图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强化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但这种作业设计方法不仅违背了新课标教育的初衷,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因此,打破传统作业设计方法,创新物理作业内容势在必行。
一、布置生活化作业,保障作业设计有效性
新课标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物理作业设计过程中,也应注重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亦是如此。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元素,具有多个物理现象,建立生活与物理之间的关系,落实生活化物理作业设计可在强化学生物理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际,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在物理作业设计过程中,应有意识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透过日常生活发现物理现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此达到巩固知识点印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
如物理课程设计许多测量类作业,包括对力量、长度等方面的测量,这些作业形式带有较强的生活色彩,并且需要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和测量器材。为将物理作业充分落实于实际,借助生活元素,建立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围绕一些测量实验器材,开展生活化物理作业设计。如组织学生联系使用秒表、温度计、电流表、天平等器材,对家中液体或是固体密度进行测量,包括酱油、食用油、首饰等。在测量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其中存在的误差,并逐步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参与到水平运动物体受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实验过程中,通过测量研究和作业完成结果,学生也能逐渐了解测量滑动摩擦力中存在的弊端。但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有些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并不能保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教师便可提出几点问题作为引导鼓励学生猜想:“如何保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如若不能保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可采用何种测量方法保障测量结果精准?”此类作业设计形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满足了初中学生对新颖事物的好奇心理,更融合了生活化元素,缓解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实际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记录整体实验过程,并在课上展示自己的作业完成结果,以此方式帮助更多学生掌握不同的测量方式。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推进作业设计
每位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是新课标下改革传统物理作业设计形式的主要原因。由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接受或是使用同一种教学、学习方法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需贯彻分层设计原则,从多个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其认知水平的作业内容,以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作业设计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
如在“机械能、内能”相关知识点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从复习的角度进行作业设计,并为学生提供带有延展性的作业内容。实际过程中,为营造物理情境,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呈现三张印有烧杯装置的图片,并设置成甲、乙、丙图,在图中所呈现的装置中标注出液体a/b、燃料1/2以及温度计。同时,告知学生问题条件:甲、乙、丙装置相同,烧杯内液体质量也完全相同,并且燃料质量为10g,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此时,若需进行不同燃料热值比较,应选择哪两张图开展实验?若开展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比较,又该选择哪两张图?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之间存在学习差异,所以教师应基于问题条件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保障每位学生都能达成对知识的吸收。如:假设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若液体a是水的情况下,能否利用已知条件和现有装置对燃料1的热值进行估测,如若可以需要采用哪些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又是什么?从问题设置形式来看,包含不同难度的物理知识点,前两个问题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合理辨认,后两个问题更突出热值知识点归纳。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水平进行作业难度的选择,这也充分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保障物理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提升。
三、设计实践类作业,发挥物理育人功能
主动式学习所达成的学习效果远比被动式学习更为理想。结合初中生的成长特点来看,学生处于成长阶段,面对枯燥且单一的作业内容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带有实践特点的作业内容,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物理作业研究中;另一方面发挥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物理的魅力。新课标下,教师在实践类物理作业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迎合“五育并举”的教育要求,拓展学生实践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作业资源;同时,引导学生挖掘潜在的物理元素,以此发挥物理教学价值,实现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和物理素养的双项提高。
如在“噪声”相关课程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学校或学生家庭为单位,组织学生调查区域周围噪声情况,分析引起这些噪声的特点,并制定控制噪声的方案,以此保障作业完成的有效性。学生处于青春期,存在一定的好胜心理,为使每位学生都能正视物理作业并调整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小组比拼的方式,考察哪位学生的调查更为准确且详细;同时,为表现较为优异的学生发放一些奖励,以达到激励作用。为丰富物理作业形式,教师还可为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实践作业内容,如发布调查类作业: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浮沉子制作,并将制作成果演示给其他同学或家长;设计制作类作业:制作两端开口的圆筒,并借助橡皮膜、刻度尺以及水等相关材料,结合二力平衡原理对盐水的密度进行测量。与书面作业相比,这些作业内容都能让学生透过生活和大自然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了解物理现象的神奇。
总而言之,为改革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形式,迎合新课标下物理教育要求,教师可结合生活元素,建立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此实现学生物理意识的提高,使每位学生都能明确学习物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