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Leisure Education

浅析部编小学文言文题材教学的激趣策略

作者

顾夏艳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摘要:文言文的学习,是小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文言文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汉语言基础知识,在学生文化积淀的增强、文化底蕴的丰厚、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从“趣”中导、“趣”中读、“趣”中悟、“趣”中诵、这四个方面入手,在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高效的小学文言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兴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历经时间沉淀的国粹。文言文的学习,是小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文言文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汉语言基础知识,在学生文化积淀的增强、文化底蕴的丰厚、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趣”中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环节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

1.直观故事导入法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一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文化底蕴比较薄弱,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上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现代文故事《司马光砸缸》,就这样,直观的影视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轻松的氛围中对故事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以旧拓新导入法

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文言文二则》时,笔者先出示《司马光》与《精卫填海》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文言文”,并进行背诵。这样的竞赛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文言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情景设疑导入法。在导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时,可设计“很多孩子在争先恐后地摘道路旁边的芒果”的情景,引导学生回答:他们在干什么?从而引出主人公王戎,并提问:在这种情形下,你知道他(王戎)是怎样做的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学习兴致高涨。

二、“趣”中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的年齡比较小,文化底蕴薄弱,学习文言文时,总觉得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读起来不顺口,而且许多字词的意思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了闯关式的朗读,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古典文学气质。

如,在学习《铁杵成针》时,笔者设计了三个挑战关卡,把学生分成四组,采用竞赛(获星)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关: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让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进行评价,并让学生挑战读。第二关:小组合作,感受韵味。通过教师范读、领读,让学生边读边划出节奏,初步感悟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采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分小组朗读、展示,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意境和韵味。第三关:动作朗读,配乐唱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一人做动作,其他组员朗读,再配乐与动作唱诵。这种层层递进的闯关式朗读,充分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趣”中悟

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过程中,由于文言文的文字表达和背景差异,使学生产生难懂的心理和畏难的情绪。教学中,可以抓住文言文内涵丰盈、想象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借助注释、组词、换词的方法,同时借助图片,巧设问题,拓展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打开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理解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内容时,笔者创设了7个问题,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王戎七岁)他们在干什么?(尝与诸小儿游)他们在游玩时看见了什么?(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又是怎么做的呢?(诸儿竞走取之)王戎的做法和他们相同吗?(唯戎不动)诸小儿问王戎,王戎又是怎样回答的?(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结果真的是这样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取之,信然)这样围绕故事情节,巧设问题,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降低了理解课文内容难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习“尝与诸小儿游”时,教师问道:“你知道王戎和诸小儿会玩些什么吗?请你用小古文说一说。”(尝与诸小儿……)在教学“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时,问道:“孩子们看到李树上结满了果实时,他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孩子们又会怎样问王戎呢”……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收到了高效的课堂学习效果。

四、“趣”中诵

学生要充分地汲取文言文精髓,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背诵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环节中,可根据不同题材的特点,采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文背诵中去,亲身体验背诵文言文的乐趣。

1.情景表演

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章情节性强,在指导背诵时,笔者利用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一位学生旁白,一位学生演王戎,其他学生演诸小儿,学生展开想象,把故事情节表演得惟妙惟肖。故事情节的再现,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演欲望,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记忆,提升了背诵的速度。

2.配乐吟诵

如背诵《精卫填海》时,先出示古人吟诵的视频,让学生仿照古人吟诵的语调,配上优美的音乐,再加上动作、神态,仿照古人吟诵小古文,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兴致。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让我们努力创设“趣”味盎然的文言文课堂,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积累文言文,快乐地运用文言文,打造高效的小学文言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杜保静.探索文言文整合教学的有效之路[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11):89-90.

[2]辛然.“趣”径通幽——谈古诗文背诵及运用[J].学周刊:C版,201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