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
符彩花 侯佩旭 通讯作者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三亚学院教师。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海南大学
[ 符彩花,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三亚学院教师。] [ 侯佩旭,通讯作者,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海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路径研究》编号hdsz2210]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路径研究》编号hdsz2210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相应地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乡村振兴与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从产教融合视角,研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校企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乡村振兴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产教融合是国内外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模式。我国历来重视产教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文化、旅游等社会领域专业发展,支持中高等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将产教融合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企业实践,在真实运营的环境下开展教学,满足学生对工作岗位技能训练的需求,增强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训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为实现高质量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内外众多知名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也验证了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全过程,能够很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是现阶段高等院校办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国家大力提倡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采用产教结合融合的“双主体”培养模式,致力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产教融合视角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通过在企业学习的过程中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保证了学校的就业率,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是现阶段社会人才输送的重要手段,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投入到各行业企业当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可以看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旨在基于产教融合视角,探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
1.2 研究目的
探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如何通过产教融合路径,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1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具备对旅游行业的全面认知,了解旅游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掌握市场调研和分析技能,能够为旅游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运营方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他们还能够为旅游企业提供更好的管理策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1.2.2 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形象的提升
旅游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形象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形象的提升做出贡献。
1.2.3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旅游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总之,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为了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形象的提升,以及推动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培养速度并没有跟上这一趋势,导致人才供给不足。
2.1 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当前,虽然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将产教融合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度的合作和交流,导致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仍然停留在过时的理论框架中,缺乏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部分学校没有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的更新和调整,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一些新兴的旅游领域和业态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虽然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已经逐渐增加,但专业人才的供需不匹配、供需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更加表明高校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存在不足
虽然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却相对薄弱。一些学校的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无法提供学生需要的实践培训和项目指导。师资队伍的短缺也限制了学校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2.3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存在不足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际项目合作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一些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较大比例,而实践课程则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实践经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一些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实际工作需求。这也限制了他们在旅游行业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人才缺口问题。
2.4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一些高校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导致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同时,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培养优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改进和完善。因此,高校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去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践教学、落实政策等措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显得非常重要。
3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3.1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高校应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课程、实践导师等。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行业的基本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与旅游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旅游志愿者、旅游节庆活动、旅游市场调研等。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业,积累实践经验,培养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高校教育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其技能和素质的责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为后续产教深度融合奠定基础。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岗位所需技能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利用实际工作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 掌握行业基础知识,从而对日后发展目标和方向做进一步规划。
3.2 推进课程改革
高校应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入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还可以开设一些与旅游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积极创新专业课程。课程是实施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载体,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行业调研,采集就业岗位所需的各项职业能力信息,由行业专家和教学团队共同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其次,教学团队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三要素——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整合,编制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能力体系表。再次,根据各项能力指标,确定各学期的综合课程项目,课程项目必须来源于产教融合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并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一体设计,即每一个学习项目都培养相应 的岗位职业能力。最后,根据综合课程项目, 配置对应的一系列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构建起“综合项目课程主导,多视角课程配合,职业能力线性提升,知识、技能、素养相互融合” 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高校应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招聘、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邀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士来学校授课或举办讲座,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对行业的了解。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专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社会服务等形式,深入行业企业积累经验,把更多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带回课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依托和拓宽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行业导师团队和岗位实习指导老师团队。师资共培,校企共育。校企教师团队定期交流,研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培养和岗位实习等人才培养核心内容,利用企业骨干的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4 实施校企合作项目
在推进产教融合、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交流, 结合双方的优势、特色,共同发力,对学生展开多阶段、多角度训练和培养,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教学过程,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维护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保持合作交流的良好势头,增进彼此的沟通和配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的旅游业务中,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高校应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如共同研发旅游产品、开展旅游咨询服务等。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高校与合作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应由教学团队和企业专家依据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完成合作培养。学校侧重于专业理论和校内实践实训教学,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掌握相应知识, 培养能力和素养;而后学生进入岗位实习环节,由企业主导参与培训过程,安排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配合企业协同管理;校企双方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综合评价,最终完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推进校企合作项目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5 建立实训平台
高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建立实训平台,如搭建旅游职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模拟旅游企业的实际运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如建立酒店管理模拟系统、旅游景区规划模拟系统等,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职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作为是沟通与连接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关键枢纽,也是校企双体集成联动的重要媒介,其搭建旨在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打造精品课程,在岗位实践中开展技能实训,以旅游管理项目实例引导、以企业定岗实习活动模拟全方位锻造学生的能力。对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中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合理配备与布置,满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训要求,为学生切实参与旅游服务,景区讲解,处理人数较多、难度较大的危机冲突等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
3.6 建立评估机制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校应建立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来反思和调整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当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应当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7 建设产教融合、贯通培养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产教融合、贯通培养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探索校企融合共建教学资源库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产业人才需求的高度契合。高校和企业要致力于以校企共建为主体、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以资源库为纽带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努力建设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培训和服务社会需要, 满足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需求,具有共享示范功能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以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为例,首先要组建专业资源库建设团队。根据建设目标及要求,团队成员以文旅行业业务精英和高校教学骨干为主,便于把握教学资源和行业需求融合发展的核心架构及创新趋势。团队成员可以依托资源库平台建设,完善基于专业资源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职教模式。其次,建设团队依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原有专业课程建设基础上,确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和具体内容,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项目任务书,明确具体人员和分工,开展资源建设。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资源建设与产教融合的有机关联,使资源库建设和使用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真正围绕行业需求完成人才培养。最后,各项目负责人将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面向不同的学习者搭建课程,实现开放共享,推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数字化改革。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产教融合视角下探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应注重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建立实训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及建立评估机制等方面。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应当建立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要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不断反思当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产教融合、贯通培养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创新专业课程,完善培训机制,健全现有的实习管理模式,积极转变专业教师角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开展职业规划等途径,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产教融合中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助力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成一.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要素开发的旅游管理专业改革方案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8):95-97.
[2]张燕.基于合作学习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口语沟通能力提升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2):189-190.
[3]雷励,洪伟.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基于“三元两点一中心”综合培养体系的构建[J].凯里学院学报, 2022,40(02):106-111.
[4]李玲.旅游管理业中的“软”专业“硬”能力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6):244-246.
[5]黄堂森.以项目为依托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10):93-95.
[6]肖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三元制”沟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成才之路. 2023(21):1-4
[7]郑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创新研究,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 总第165期:72-75.
[8]贾雪梅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21,14(1):35-37,66.
[9]李偲 .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思考[J].旅游与摄影,2020(24):67-68.
[10]周丽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地方文旅特 色,进行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初探:以随州职业 技术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20(10):118-119.
[11]万雯 .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高职旅游管理人才 培养实践的探究[J].才智,2019(31):98.
[12]董琦 .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提升[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 83-86.
[13]李长亮,洪秀文 .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 魅力中国,2019(31): 182-183. [7]史博姣 . 产教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8,5(21): 239-24
[14]潘之波,程子菲.基于提高员工素质的现代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3):97-100.
[15]陈光玖,陈军华,张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四川旅游企业为例[J].理论月刊,2009(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