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涉稳群体性事件思考与对策
黄耀
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总结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对逐步提高预防和快速有效地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涉稳群体性事件;处置;思考
涉稳群体性事件因错综复杂、参与者众多、持续时间长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新形势下维护稳定的重大课题。
一、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仇视心理。“仇官”“仇富”是当今社会很多职工群众存在的心理状态。一旦某方面作为存在过失,这两种仇视心理就可能集中表现出来,形成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基础,而存在这种心理倾向的群众就可能共同站到对立的立场,诱发群体性事件。
(二)失信心理。有些单位部门工作上不主动,存在脚痛顾脚、手痛顾手的现象,对那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又不愿意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从而引发信任危机,使得职工群众对企业部门不信任感加剧。因此,当他们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需要帮助时,他们便不会再把希望寄托于企业部门,而自发地团结在一起,组成维护自身利益的团体,通过群访或闹事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通过制造声势、扩大影响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三)造势心理。群访事件的参与者为扩大事件影响,往往邀集众多职工群众制造声势,为了达到自己既定的利益目标。另外,参与者表达诉求的方式往往也表现得非常激烈,认为只有将事情闹大闹凶,引起关注和重视,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故意扩大事态,制造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侥幸心理。目前而言维护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有时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为了求得一时的稳定和避免麻烦,往往花钱买稳定。最后大部分群体性事件的结果都成了让步,从而使群众觉得“闹事有利”。而很多时候,那些没有过激行为的群体诉求却难以得到解决。而即使在群体性事件中有过激行为的,由于担心激化矛盾,最后也难以完全依法处理。
(五)盲从心理。当人们的利益受损时,相同的境遇往往能感染对方,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不满情绪就会不断地蔓延和加强,导致心理失去平衡,并削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听事件策划者一面之词,再遇到有人煽风点火,人们就会变得盲目,而少了主见。这些人与事件的起因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却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盲目地为滋事者壮胆助威。还有些利益群体,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便希望有人能替他们说话、做主。因此当他们看到事件策划者打出“关心职工群众利益,为民请愿”的口号时,他们便会很自然地加入这一有着共同境遇的群体中,且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力军。
二、涉稳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思路及策略
(一)多方联动,群策群力。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相应引发原因,涉及方方面面。群体性事件处置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动员、协调、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调处置。要明确处置工作任务,协调配合,群策群力,控制涉稳群体,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恶化。在第一时间了解整个事件的性质、原因和员工诉求,做到把握全局,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处置措施。
(二)化解矛盾,做好解释。一是掌控局面。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及早介入,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主动表现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在没有出现违法现象时,把握宜疏不宜堵的原则,主要采取教育为主,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引导群访员工依法依规表达诉求,不与涉稳群体形成对立面,争取大多数人的理解,防止事态升级。二是思想疏导。通过分析准确把握群访人员这些心理和情绪,争取工作主动权,通过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稳定员工的情绪,以案说法,让绝大多数人认识到采取暴力和极端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很可能因为违法举动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教育宣传把大多数人带回到依法依规表达诉求的轨道上去。采取教育争取大多数员工的工作方法,逐步分化瓦解不明真相或被动参与员工,逐步孤立少数挑头骨干分子,及时对涉稳群体激动情绪进行“降温”,从而达到分化瓦解群体,孤立少数带头人中的目的。三是答疑解惑。与参与者代表直接对话,以理解、宽容、忍耐的态度,尊重参与群访人员的权利,详细了解和倾听员工诉求,对提出诉求与问题,由涉稳群体所在单位正面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要给出给予合理的解释。
(三)标本兼治,立足长远。群体性事件平息后,做好后续工作,十分重要。一定要杜绝“秋后算账”错误观念,采取打击报复手段。必须从抓安抚、宣传、巩固等几个方面做好善后工作,防止涉稳群体出现反复。对产生群访事件的起因,仔细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特别是对那些情绪不稳定,在事件中牵头的骨干人员一方面要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同时要恪守承诺,逐一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逐步消除对立情绪,确保让其心悦诚服,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失信于人。
三、成功处置带来启示
(一)预防为主,重视矛盾。部分企业效益很好,却发生了影响恶劣群访,闹访事件,不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带来深刻反思。正是没有理顺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员工提出的诉求,不重视、相互推诿,更有甚者认为是无理取闹等等。经验告诉我们,诉求多,说明矛盾突出;诉求少,说明化解矛盾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大量矛盾纠纷能够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企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纠纷问题的排查,以防为主。矛盾纠纷突发性的比较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大多有一个发展过程,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对于排查出来的问题及矛盾纠纷,提前介入是减少矛盾纠纷、避免矛盾纠纷升级的有效途径。重调处轻排查,等出了问题再去解决,治标不治本。矛盾纠纷的爆发也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而前期问题的解决是关键,职工群众问题无小事,因此,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也要加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小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才能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营造社会和谐氛围。矛盾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走形式主义,真正关注员工诉求,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各种矛盾的产生。
(二)依法依规,面对矛盾。加强对不合理诉求的打击惩处力度。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最难调处的就是不合理诉求。要求不合理诉求的人遵循的是一种“痞子哲学”,死缠蛮闹,行走在法律的边沿,道德对此不起作用,触犯刑律又不够,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具有强制执行权力的有关部门,要有措施,要有力度,坚决打击惩处这种不良行为,制止这种不良风气的发生,积极构建一个公平、正义、诚信的良好环境。处理群体性事件,必须把握原则,要维护政策法规的权威性,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解决各种诉求,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对合理诉求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列出时间限期解决;对于按照政策法律确实不能解决的,要做好宣传、解释、说服、教育工作。
(三)教育疏导,化解矛盾。慎用强制措施,防止激化矛盾。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疏导、沟通、协商、调解等方法,积极稳妥地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群众的说服教育、情绪疏导,引导员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四)果断及时,处置矛盾。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对发生暴力行为或者严重损害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况,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维护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