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蒋琴 孙朋杰
摘要: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全面嵌入经济和社会系统,制造业企业亟需进行数字化转型。本文高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为解决当前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从制造业企业转型战略的角度出发,建立与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合作机制,为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模式提出新思路,构建新路径,旨在推动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高质量发展;
1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制造业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基础性意义。文章高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创新性地从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数字化战略角度出发对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机制进行研究,建立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合作机制,优化现有产业结构。文章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现有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机制文献内容,为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模式提供新思路,构建新路径,在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积极意义。在后疫情时代,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的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模式可以更好拉动内需,释放消费潜力,提高经济水平,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终实现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全面嵌入经济和社会系统,引发技术经济范式的全新变革,持续赋能我国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及其基础设施,开展多元主体的价值共创,日渐成为制造业企业迈向新发展阶段和建立新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
2 价值共创概述和数字化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动态
2.1 价值共创概述
价值共创的早期思想萌芽产生于共同生产(co-production),随后,顾客体验(customer experiences)和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dominant logic)成为研究价值共创的主要视角,早期主要关注顾客和企业共创价值的二元关系(Vargo和Lusch,2008)。
作者简介:蒋琴(2002-),女,汉族,山东东营人,本科,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孙朋杰(1973-),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重点项目:“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Heinonen等(2010)提出顾客主导逻辑(customer-dominant logic)将价值创造关注点从企业过程转向以顾客为中心,研究在顾客消费实践中创造价值,关注顾客独创价值。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价值创造的主体变得更为复杂,供应商、商业伙伴、合作者和顾客等不同主体都参与共同创造价值(Pinho等,2014),价值共创的研究开始广泛关注多个参与者共创价值的网络关系,服务主导逻辑不断拓展和升级,衍生了服务科学(service science)、服务生态系统(service ecosystem)等更宏观的视角。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杨学成(2016) 认为价值共创是多个主体一同参与,通过充分互动给用户创造个性化体验的过程。Liu等(2020)指出价值共创过程由连接、互动、重组三个杠杆组成。制造业企业是一个涉及多元利益相关者集多种活动为一体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实现互惠互赢的动态过程,所以价值共创的运用,为制造业企业提质提效提供了新发展思路和理念。
2.2 数字化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动态
国外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动态相对较为成熟。许多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已经实现了智能制造,即将机械和电子系统与网络和软件应用程序相结合,以实现更为智能化的生产流程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国外制造业企业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将生产设备、传感器、数据分析和大数据等技术整合到一起,实现了高精度辅助决策和实时故障诊断,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国内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动态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但近年来也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国内制造业企业将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提高生产数据的集中管理、分析和应用,从而优化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等方面,提高效率。国内制造业企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把握数字化的发展机遇和趋势,不断提高数字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3 数字化与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的发展动态
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创造仅凭单一主体是无法实现的,Akaka 和 Vargo(2015)认为价值共创不受空间的限制,价值创造不局限于特定产业或实体空间,而是嵌套在广泛社会和文化结构这一宽泛的动态系统里,强调社会经济的多个参与者通过不同方式服务互动共同创造价值。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共创有着最广泛的参与主体,Vargo 和 Lusch(2016)认为一切经济社会参与者都是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价值共创则是社会和经济的参与者通过服务交换和资源整合,在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下共同创造价值。Zou(2021)等通过研究共享供应链平台与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共创行为,给出了共享供应链平台与制造业企业参与价值共创的边界条件。中国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价值共创,朱勤等(2019)研究发现互联网平台能够显著促进出口电商的绩效,并且价值共创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解学梅等(2020)以多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从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两个方面探究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之路实现内在机理。狄蓉(2020)的研究结果显示,价值共识对实现服务创新和价值共创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服务创新通过知识整合的中介变量对企业的价值共创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应的企业的创新型导向在服务创新与价值共创中起到有效的正向调节作用。
3 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机制现状及问题
3.1 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机制现状
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发现传统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强调单一主体的作用,对于价值共创的基本内涵和路径模型尚未达成共识,缺乏对价值共创内部机制的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数字化背景下,对价值共创的内涵进行阐释,深入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内部机制研究,协调价值共创过程中资源整合的利益与矛盾,强调价值共创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3.2 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机制问题
(1)忽视用户主体功能,互动与企业价值共创的联系亟待加强。传统企业理论割裂了企业与用户在机会开发过程中的联系,认为企业是创新机会开发主体,用户是创新机会开发的作用对象。价值共创是从无到有的阶段,现有文献过度关注价值共创过程中企业的行为,没有充分认识互动作为价值共创理论的核心。
(2)制造业企业发展仍存在短板。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途径,如今数字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的夯实,数字平台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规模效应较低,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因此,制造业企业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领域仍然存在短板。
(3)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模型尚未形成。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商业模式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大事。 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始,成熟的企业是这样,新的企业是这样,发展期的企业更是如此,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是商业的本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价值共创模型,进而突破当前制造业企业存在成本上升、市场低迷、人才匮乏和创新能力较低等发展瓶颈。
4 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机制完善建议
4.1 发挥用户主体作用,平衡多元主体互动关系。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数字技术理论和数字化生态系统理论,关注数字时代下企业与用户的互动过程,重点研究企业与相关利益者共赢的路径。在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过程中,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企业研发、设计与生产,通过互动贡献自己的资源,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进而实现制造业企业提质、降本和增效,不断创新产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企业与相关利益者共赢。
4.2 数字赋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要不断夯实数字基建,建立行业标准,增强核心技术研发,制订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战略。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拓展产业链齐头并进,加快信息共享程度,加强协同联动,运用多种数字技术加速新旧动能转化,持续加强组织变革和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加快实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4.3 构建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模型,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建立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演化路径模型图,将制造业企业价值共创分为三个阶段:蓄能阶段、育能阶段、赋能阶段。分析企业在价值共创不同阶段的驱动因素,共创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最后达成的效果。提出以“产品+全线互动方案”为主的商业模式,建立完善的生产、采购流程和管理制度,接入数字平台,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为企业提供服务创新所需资源、信息,以共享的方式产生并多向进行传递,最大程度实现数据资源的价值,搭建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桥梁,最终实现价值网络系统中各主体的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学成,涂科.出行共享中的用户价值共创机理——基于优步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7,(08):154-169.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7.08.014
[2]吴琳.价值共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DOI:10.27149/d.cnki.ghdsu.2022.003797
[3]李树文,罗瑾琏,张志菲.从定位双星到布局寰宇: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借助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价值共创?[J/OL].南开管理评论,1-19[2024-0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30830.131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