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吴平 金泰 章永江
四川省第八地质大队 四川省西昌市615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对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忠实。本文就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引言
矿山工作中,为了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需要做好矿山地质灾害控制,促使地质灾害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使得矿山能够实现安全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需要对矿山水工环应用关键点进行研究,并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合理控制,进而使得矿山能够满足生产的基本需求。
1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泥石流与滑坡
泥石流与滑坡是发生最为频繁的地质灾害类型,由于降水较多,雨水对土地进行冲刷,使土地上的泥沙、碎石以及由于地震、人为工程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地质不稳部分,在重力的影响下发生分散性或整体性的向下移动,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1.2地面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矿山开采中,会受到地面崩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矿山的服务能力。造成地面崩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可能会受到不合理的开采工作的影响,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施工效果,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因为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问题,包括开采不合理等,同时,还能因为土壤应力变化,导致地面崩塌、山体滑坡或是泥石流等问题,严重影响矿山的安全,为了实现矿山的安全生产,需要对这类问题进行控制,并结合水工环地质技术,实现对灾害的有效治理。
1.3泥石流
泥石流在开采过程中具有较大破坏性。灾害成因较为复杂,在暴雨天气多发泥石流灾害,山体分布不均匀会使其蕴含大量积水,大量固体物质的堆积对雨水流通区域造成堵塞。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导致泥石流问题。
2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程度不高
在新形势下,为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人员积极进行矿山的开发,进行矿产资源的售卖,而没有进行科学的养护和处理,导致矿山在开采后,出现了严重的地质灾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并且,许多工作人员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对水工环地质技术的重视程度不高,水质勘察力度不足,影响了整体矿山的开展效率。并且,水工环地质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实用性,在勘查过程中需要包括多项工作内容,不仅需要对矿山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还需要进行人员分配、资源调动和资金投入等,这些工作如果没有落实到位,就会对矿山的地质勘测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治理效果,但部分地区除人为因素外,还存在一定的资源不足,部分地区存在着资金缺乏的现象,机器设备配备不到位,只能够开展低层次的水工环勘测工作,设备投入不足,经费不够,导致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勘测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应用,严重的影响了后续的地质灾害治理效果。
2.2缺乏统一规划及预警处理
在分析具体地质灾害问题时发现,虽然大部分部门均严格落实各项地质灾害管理工作,但却缺乏统一规划及风险预警处理,当地政府部门也未根据具体风险情况做出合理化预警,最终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发生地质灾害问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是为推进工程施工而开展的,尚未做到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个人,这非常不利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开展,从而制约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系统化建设。
2.3矿体内部因素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缺乏相应制度及规范的操作手段,容易造成矿坑火灾、瓦斯爆炸。在工作开展中,如果内部不具备通风条件,极易造成瓦斯爆炸现象,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对矿井造成损坏。矿坑火灾主要是氧化作用导致硫化物产生大量热量且得不到有效扩散,导致内部产生自燃现象,对生命安全及矿产资源造成较大损害。
3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3.1注意技术人员的专业度提升
在实际的水工环地质技术应用中,为了保证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促使实际工作中,能够使得相关人员,具备正常操作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基本能力,具体培训中,要做好技术人员对水工环地质技术的理解,同时,还要制定相应制度,确保在制度的配合下,工作人员能够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进而保证技术掌握的效果,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判断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而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对技术的掌握水平。实际工作中,还要通过有效的技术培训,进而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对水工环地质技术的掌握水平。
3.2开展灾害防治,建立监测体系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对各个施工环节开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减少地质灾害危害。还要注意的是,在工作实施之前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订开采计划,并在开采工作结束后及时采取弥补措施,修复生态环境。例如,对开采区域的固体废弃物开展充分清理,加强建筑材料回收,对边坡进行加固。在对碎石和落石清理过程中,应注意施工安全,制订完善的疏散方案,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有序撤离,防止发生二次事故。同时,发挥管理优势,建立检查队伍,清除施工场地安全隐患,规范开采工作流程,防止出现地质灾害。建立监测系统,加强环保部门、安全部门和施工部门的合作交流,便于对各项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同时,针对地质灾害影响,应赋予监管部门一定权力,以便对现场施工有效规范,防止在采矿过程中由人为因素造成地质灾害。
3.3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
首先,相关单位、部门应立足于“稳定队伍、提高素质、改善装备、提高成效”,不断地加强矿山地质灾害工作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仪器、交通工具、通讯设备、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质量、预警预报水平与应急处置的能力,通过市场竞争等机制,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单位不断完善自我,提高防治工程技术水平。其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能力。特别要做好致灾地质体的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发展信息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建立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防治研究,提高抗灾应急能力。此外,相关单位、部门还应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要分轻重缓急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难题,加快成本低而方便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研制与推广,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3.4完善技术的应用模式
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保证工作效果,需要对技术的应用模式进行分析,确保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好技术的不断提升,也要不断完善技术的应用模式,明确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标准。并且,还要对相应灾害治理的人员和技术操作进行控制,进而提出灾害的有效控制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地质灾害治理开展效率和质量进行控制,进而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应用模式得到合理提升。从而使得技术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实现矿山的安全生产,降低各类干扰因素给矿山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对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规范的开采方式极易造成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会造成较大破坏。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加大对各项工作的监督力度,保证各项工作规范合理。对已经造成破坏的区域,应加大治理力度,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修复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莹.地质灾害治理中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J].新疆有色金属,2021,44(04):59-60.
[2]刘春国,张洪顺,陈友勇.地质灾害治理中的水工环地质技术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21(1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