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案例探究
吴茜
[基金项目: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220214)。
作者简介:吴茜(1994——),女,讲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育人案例的挖掘与应用是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的重要路径。本文将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作为案例素材,挖掘其育人价值,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应用于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从硬科幻电影里感悟文化软实力,凝聚共识、增强自信。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案例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是国产科幻电影崛起的标志性作品,讲述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时,中国主张的移山计划“带着地球去流浪”,生动诠释了集体主义、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在热映期间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影片在取得优异票房、传递中国声音的同时,也引发了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对国产科幻电影、中国科技、综合国力的关注和信心,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显著且突出。
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作为思政课程育人案例的素材,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一,从原创小说到系列电影,《流浪地球》始终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代表,从文学到影视,其科幻题材更加具有了表现力和吸引力,作为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其用于案例教学中,更具适用性和感召力。其二,《流浪地球》所传递的中国人在人类灾难面前,团结互助“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家国情怀,引人入胜。这种中国式价值观和美国大片中所输出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对比鲜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其三,《流浪地球》中的文化内核——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相得益彰,在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用好该案例,是教学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交相辉映。
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理性作为实施理念,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将《流浪地球》的素材分别在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的内容里有机结合,塑造案例,实施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人民的力量、自我的价值,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主要做法如下:
一、课前准备
(一)案例准备
1.坚定政治立场,以立德树人为主,为课程育人所用。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流浪地球》看到了科幻电影的中国想象。作为国产科幻电影崛起的标志性作品,影片中独树一帜的中国式表达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流浪地球》获得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制作内容的精良与制作工业化流程的进步。我国科幻电影受众群体大多是年轻群体,用《流浪地球》作为大学生的课程育人案例,效果可见一斑。在看到这个案例育人价值的同时,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立场,把影片中精良的内容充分转化为优质的育人资源。
2.结合学界的研究成果,启发育人思路,服务教学目标。
学界相关的研究,在学理上不断丰富了《流浪地球》作为教学案例的价值研究成果,可以启发如何用好这个案例育人的思路。例如,有学者指出,《流浪地球 2》是一部内嵌中国式浪漫的科幻史诗,体现了中国人对探索宇宙的热情。影片根植于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有效呈现传承、奉献、团结等中华优秀传统品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故事逻辑与叙事技巧的双重创新。《流浪地球 2》在全球范围内的“出圈”是对中国硬实力的有效软输出,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这种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认知和表现基础上的文艺创作彰显了文化自信。
3.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学生兴趣点、助力解决教学重难点。
我国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年人,《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是国产科幻电影崛起的标志性作品,在热映期间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影片中的集体主义、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民族价值观,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实现新时代大国形象构建与价值表达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这些价值内核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密切联系。基于此,熟悉了解《流浪地球》系列的故事主线、剧情发展、精彩片段、创作过程和台前幕后等相关信息,以便精准取用素材,塑造案例,破解教学重难点。
(二)教师准备
1.备教材。认真研读教材,以统编教材作为依据,准确把握所要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围绕解决重难点内容,展开教学准备。
2.备学生。通过在班级群里发布问卷或课前任务,例如:发布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联系教材内容对案例《流浪地球》系列进行调查、思考、讨论和交流,然后在上课前进行收获分享。根据回收的信息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初步摸底。
3.备案例。结合前期的案例准备,找准与教学内容联系的契合点与切入点,选取素材,塑造案例,为教学目标服务。
4.备方法。结合教材、学生和案例的综合情况,合理采用教学方法。
(三)学生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收集信息,讨论交流,完成课前任务并提交。
2.自主完成在线课程中相关章节内容的学习,熟悉教材内容,便于消化案例。
二、课中实施
(一)实施案例服务的教学重难点
1.在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中,可用《流浪地球2》中的情节:当人类文明的维系需要 300 名航天死士去月球执行核爆任务时,包括大量年轻人在内的航天员纷纷报名。此时,中国宇航员张鹏以身作则,高喊“中国航天飞行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大量资深的中国宇航员英雄纷纷响应,挺身而出,来服务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高尚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等教学内容。就如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2.在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中,可用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郭帆的奋斗事迹作为案例,他实现了拍摄科幻电影的梦想,而他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创新、坚持和精益求精的过程。《流浪地球》在收获成功的同时,幕后的故事也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过程,以及电影中展开的合理想象是以现实中“大国重器”、中国制造作为支撑的,来服务于“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等教学内容。大学生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3.在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中,如电影《流浪地球》中,全球数千个救援队抢修行星发动机、共同拯救地球的关键情节,就显现出推动国际合作、强调集体协作的精神;《流浪地球2》以危机发生倒计时为线索,讲述了自救方案出现争议、中国方案最终得到认同并成功实践的过程,在前作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来服务于“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和伟大梦想的中国精神”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教学内容。
4.在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中,可用美国大片《诺亚方舟:创世之旅》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让少部分人逃离,去延续火种,与《流浪地球》中改天换地的家国情怀,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不惜牺牲也要保护家园的剧情设计进行对比,感悟“一样的灾难片,不一样的价值观”,来服务于理解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如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在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中,可用《流浪地球2》中的情节:航天员刘培强和科学家图恒宇之所以踏上努力解除人类生存危机的险途,是基于对子女和家庭的深切关怀;当故事演进至《流浪地球》中的2075年,在展现老韩、刘培强、刘启祖孙三代的亲情时,影片也通过多处台词表现了人们对于“回家”“团聚”的渴望,这种情感既关乎回家过年、阖家团圆的传统习俗,又是国人安土重迁乡土情结和家国之思的体现,而两部作品的故事核心“带着地球去流浪”,更是将中国科幻背后的中国思维予以充分展现,来服务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6.在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中,可用《流浪地球》中的情节:《流浪地球法》的性质与内容的猜想、各主要角色的情感冲突和相关违法行为、联合政府的制度失灵等在构成影片精彩内容的同时也蕴含着关于法律制度与价值判断的深层次考量;火种计划本身存在合理性,但实施与否也成了一项“列车难题”;MOSS表现出的自主性也敦促着法律规范应满足发展人工智能所需等内容,来服务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因及必须遵循的原则”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每个人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实施案例适用的教学方法
1.案例讲授。主要以教师讲好故事、讲明道理为主。
2.案例探究。主要以问题链形式通过教师引导发问,学生思考探究。
3.案例比较。在案例实施时,和同类型案例进行比较,突出重难点。
4.案例互动。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进行师生互动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
三、课后精进
(一)不断反思与改进
1.教师备案例时要常备常新。《流浪地球》系列素材丰富,在案例的育人价值挖掘上要回应时代、回应内容、回应学生,常备常新。同时,立足当下该系列电影已经取得的时代发展成果,打造教学案例,并持续关注后续《流浪地球3》的创作和上映情况,形成专属《流浪地球》系列的育人案例链。
2.选用案例时可以回应热点但不能唯热点是从,要注重案例的沉淀。多从官方信息平台、学界研究成果和权威媒体上的相关信息考究案例的育人价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立场,《流浪地球》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要能经得住时代和人民的检验,在服务课程文化育人方面才能因时因势转化,塑造典型案例。
3.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案例内容的话语转化,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同时,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案例的育人实效性。
(二)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之处
1.《流浪地球》可以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案例纽带。习近平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流浪地球》从原创小说到系列电影,其主要的读者和观影群体就是青少年。青少年是该片重要的目标受众,《流浪地球2》影片信息密度如此之大,很大程度上正是考虑到,现在的年轻人是“两倍速看视频同时还能发弹幕”的一代人。[[[] 张茜.硬科幻能给孩子带来什么?[N]中国青年报,2023-2-13]]
2.《流浪地球》中对科幻展开的合理想象来自于国家“大国重器”硬实力的支撑。这部硬科幻电影有一个科学顾问团队,由来自物理、天文、人工智能、地球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负责保障科幻电影的艺术性不过分脱离现实基础。使这部展开合理想象的科幻大片,既能让科技的魅力、价值观的魅力感染青少年、又能让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震撼青少年。同样,《流浪地球》系列的相关影视素材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充分应用到人工智能、智能智造等相关专业课程中,呼应专业培养目标,落实课程思政育人。
3.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流浪地球》的文化内核,在各阶段、各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其文化育人价值。《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从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就一直坚持手绘科普,在不断和青少年的互动中,得出了由科幻到教育的“四步走”理论:首先,科幻让科学被更多人看见:之后,对于科幻的讨论激发更多人进行思考和想象;然后,抓住被激发的科学兴趣火花,迅速开展初步科学普及;最后,引导青少年进行成体系的、正确的科学探索。这部电影的另一位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认为,从科幻到教育,再到科技创新的过程,应该像从种下一粒“种子”到“开花”“结果”的过程。甚至启迪一代人的想象力,投身科学实践。
参考文献:
赵思瑶.科幻电影的中国文化内核:《流浪地球2》的大国形象构建与价值表达[J]影视传播,2023(1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张茜.硬科幻能给孩子带来什么?[N]中国青年报,202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