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悟指南精神,邃游戏“计”与”划“,优儿童生活》

作者

严凯红

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CJK-L2022230)《区域游戏计划—实施—回顾支持幼儿深度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摘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了学前教育要“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主地建立了一定的游戏规则,并能尝试遵守这些规则,当计划与现实不符的时候能尝试重新调整计划,这些能力对幼儿一生都是有益的。

【关键词】

游戏计划    《指南》精神   环境资源    行为观察    儿童本位

【正文】

十年来,我们砥砺前行,与《指南》相识、相知、相伴,在孩子成长中扮演最好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有游戏的自我规划和快乐成长的权利,而支持他们观察、思考、试错,他们接受越多的尊重和保护,就越能长成真正的自己,奠基更好的未来。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案例谈谈与《指南》精神相濡以沫的十年中是如何用游戏计划支持幼儿深度体验学习的。

一、资源的“计算与规划”,拓展幼儿游戏经验——《指南》精神引领前行

《指南》基本原则中提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再结合“儿童游戏论”的相关理念来看,学前教育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玩”,自主游戏正好迎合了这一观点,让幼儿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意向、情感、喜好等参与游戏,而在自主性游戏中,自主性材料的投放是基本的,也是幼儿游戏开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保障。游戏材料和儿童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通过材料的有效投放,能构建自主性游戏的和谐环境。

“计算”资源的种类: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我们充分认识到材料在幼儿参与的每个活动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孩子们在山坡找到蜗牛,很想带到班级持续观察,这时就要到处找罐子、盒子;再如,园内的红枣成熟了,孩子需要大大的布或竹匾;甚至是球滚的够不着,需要一根长棍子……

为此,我们根据园所场地,梳理和判断常用的工具和材料,选择和利用低结构材料,筛选和甄别自然资源,将其按属性、大小等纬度,分类整理于60辆推车,分散于8处能直接通往户外的通道上,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推车上序号对应,我们兼顾小中大幼儿的识别能力,用数字和图形来对应;车上的智慧标识,将图片与实物匹配,方便幼儿快速归还;推车的管理与记录,采取班级承包制,设计出最适合的记录方式。

“规划”资源的呈现:

目前,我园呈现定点资源车+移动资源车互助互补模式。户外使用防雨推车。如,沙水地的定点车里有水管、沙漏等;小院有锅碗瓢盆、餐布等。定点车的材料直接指向场地所需。移动推车,能灵活推至各场地,生发新游戏。

环境资源的创设和利用不仅要做到材料的有效投放和构建和谐,还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方式、各方面能力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中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幼儿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

二、观察的“计谋与筹划”,助推幼儿多元潜能——《指南》精神助推成长

《指南》提出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指南》还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也认为:在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异龄之间的互动,不仅能为幼儿创设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更好地体现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教育原则,而且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机智提出了挑战,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我园目前还处于半混龄的状态,在半混龄教育中,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比同龄教育已经提升了很多。以幼儿混龄建构游戏《穿越侏罗纪》为例:

场景一:(下午3:14—3:20)

孩子们按照之前的计划搭建约15分钟后......

小C搭建了两层恐龙展馆,第三层放大曲面时连续倒塌了两次,于是他右手拿着大曲面积木站起来到处一边走一边看,走到正在负责搭建围墙的小D身边,看了约3-5秒,用右手的大曲面积木把小D搭建的围墙推倒一半,嘴里嘟囔着:“你堆的一点都不好看,你去看我堆的。”转身就离开了。小D立刻跑去告诉了老师:“老师,他把我的弄坏了。”老师看了看回应:“真的倒了一半,我们想办法请人帮忙,看看能不能再搭牢固一些呢?”老师拉着小D的手走到小C身边:“来,哇,这个小哥哥搭了两层楼呢,真厉害,你刚才推到了小D的围墙,是不是应该帮忙一起搭建起来呢?”小C看着自己搭建的恐龙展馆5秒左右,回答:“好吧,我帮你搭一个比我的还厉害的。”小C在小D之前搭建的基础上,加入了小方块来架空,小D也在跟着模仿......

场景二:(下午3:26—3:33)

小C脸带微笑,向小A展示自己搭建的成果,:“小A,你看我搭的城堡(一座简易的垒高城堡,且设计的图纸中没有城堡)。”小A回头看一眼(约两秒),微笑着“哇”了一声,和小C互相对视一笑,又走到小C正在搭建的恐龙展馆旁,绕着恐龙馆转了一圈,一言不发地走回自己搭建地城堡边,继续用四倍块积木往城堡两边搭建......小C走到图纸旁,看了图纸5-8秒,对小A说:“哪里有城堡?这个是实验室(手指着图纸上实验室的位置)?”小E大声说:“就是啊,是实验室呀,那现在没有实验室,专家们怎么研究呢?”小A看看小E,说:“那你能帮我搭一个实验室吗?”小E转身又看了看图纸说:“这个很简单呀,只要双倍块、四倍块围起来就行了,说着从脚那里拿起两倍块和四倍块对小A说:“你去找这样的积木来,我来帮你搭。”小A很积极地找积木......

场景三:(下午3:40—3:46)

小C搭建的三层恐龙展馆再一次倒塌,小C手忙脚乱地重新搭建,嘴里还喊旁边地小朋友:“你们快来,快来帮帮我好吗?我的恐龙馆怎么一直倒一直倒。”旁边的小朋友都去帮忙,小E看到他们在用双倍块做支撑,说:“这个要用大圆柱放在中间,你这个双倍块太窄了,太窄了就会倒的。”说完就去找大圆柱,旁边的小班孩子也跟着喊:“大圆柱,大圆柱。”大家一起搭建恐龙展馆......游戏时间结束时,小E走到旁边拿起“工程进行中......”的牌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搭建的实验室墙上。

“筹划”记录游戏评价 —— 同伴视角,传递儿童的力量

游戏结束后,紧扣游戏目标,进行有效的游戏评价,是提升幼儿游戏能力的最佳方法。我们通常以组织同伴交流与分享为手段,进行着有图有真相的同伴互评。

通过图片、短视频,幼儿在交流分享中评价异龄同伴搭建的作品,从而营建积极的互动氛围。通过混龄评价,大年龄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各种搭建方法,得到了小年龄幼儿的肯定,提高了合作搭建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小年龄幼儿因得到大年龄幼儿的好评,产生了自信。不同年龄的幼儿互为启发、互相激励,促进了异龄互动、交流。同时通过评价幼儿发现问题、讨论交流、提出策略,不但能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建构方法,增强了自信心,提升孩子们的合作交往能力,还为能下一次的游戏制定更完善的计划。

“计谋”混龄架构,以大带小——发展比较识别能力

场景二中,小E看到他们在用双倍块做支撑,说:“这个要用大圆柱放在中间,你这个双倍块太窄了,太窄了就会倒的。”说完就去找大圆柱,旁边的小班孩子也跟着喊:“大圆柱,大圆柱。”大家一起搭建恐龙展馆。最后恐龙馆搭建成功,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根据观察发现幼儿在积木区搭建的能力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而混龄将处在高低不同阶段的幼儿混在一起玩,这种以大带小的方式能有效促进处在低阶段搭建水平的幼儿能力的发展。游戏中,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表现,对幼儿进行及时观察、适时介入,发现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同一结构游戏中的不同表现,适宜引导幼儿进行“大帮小,小学大”,促进幼儿建构技能的进步。

“计谋”混龄合作,互助成长——发展积木建构能力

场景一中,小C在小D之前垒高搭建围墙的基础上,加入了小方块来架空,小D也在跟着模仿、学习。本次建构中,小年龄幼儿负责搭建门和围墙,大年龄幼儿负责搭建恐龙馆、实验室、桥梁等。小班幼儿运用最擅长的垒高搭建围墙,中班幼儿使用围合的方法拼搭实验室的四堵墙,但这些房子都没有屋顶,于是大班幼儿开动脑筋,运用架空搭建屋顶。搭建过程中,遇到问题相互合作建构。通过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合作,不但年龄小的幼儿产生了自信,而且增强了大年龄幼儿的责任感、任务意识。

在西林幼儿园,混龄活动已经常态化,为了给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空间,作为观察者、发现者(研究者)、共玩者的我们,落实《指南》精神,设计了观察量表,在观察中深入了解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发展需要和潜能,并给予全方面的积极回应和支持,让幼儿获得更好的活动及生活体验,从而迸发幼儿混龄活动中潜在的多元力量。

三、合作的“计策与谋划”,彰显儿童本位价值——《指南》精神落地生花

《指南》中指出:“3—6岁的幼儿已经能用多种感官与动作去探索物体,并且关注其产生的结果,能够通过观察,分析与比较,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有较为强烈的动手实践意愿。所以我们应该在活动过程中,支持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哪怕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根小小的秧苗,也是幼儿探索无穷奥秘的对象。学习故事《会合作:秧苗比高矮》由此展开......

(一)学习故事“谋划”:

对于大班幼儿来讲,在开展种植探索活动中,合作进行观察记录是最直接、有效、深受孩子喜欢的方法。在开展活动时,我们先引导孩子围绕种植主题进行观察、实践、操作,然后,他们就会运用图像、符号、简单文字等记录种植经验,而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充分提供他们自主体验和尽情探索的空间。

(二)学习故事发展:

学校生态农场里的小秧苗都是孩子们自己种植的,因此,每天他们都会精心照顾、护理,忙得不亦乐乎。自然小秧苗成长的点滴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会及时记录下秧苗的生长变化。

在种植护理过程中,当看到自己种的秧苗长高时他们会沾沾自喜,我还经常听到孩子们争论谁的秧苗长得高。但由于种植容器的大小、秧苗摆放位置的不同,大家谁也不服谁,一场场小组间的“秧苗比高矮”活动悄悄地开始了。于是,我们依据大班的种植培养目标(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操作,敏感地觉察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情况,并会运用图像、符号、简单文字等记录种植经验),及时为孩子们提供多种测量高矮的工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他们选择比高矮的工具与方法各不相同。

“计策”1:目测测量

A小组小朋友他们并没有使用任何的测量工具就开始他们的测量活动。他们先将各自的秧苗靠拢并扶直,然后瞪大眼睛仔细地观察哪盆植物长得高。原来,他们试图通过目测来比较秧苗的高矮。

“计策”2:绳子测量

B小组小朋友则决定合作用尺子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根据秧苗到尺子的数字处高低来决定谁的秧苗爬得高。只见小A先用双手将尺子直直的竖起,然后将尺子的底部和秧苗的根部齐平,小B则帮忙用手将秧苗扶直,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参照物测量,测量之后两人还在尺子上做好记号,为植物比较高低提供比较依据。

“计策”3:手掌测量

令我吃惊的是C小组小朋友,他们并没有到老师提供的测量工具中去寻找测量工具,而是两个人开始探讨起来。只听小C说:“我不需要小工具也可以量。”小D忙问:“怎么量呀?”“我可以用我的手。”小D问:“用手怎么测量呀?”小C笑着说:“我看到每次妈妈给我买衣服裤子的时候她从来不用尺,而是用她的手来量我的裤子和衣服的长短。”说完便开始演示起来。有着相同生活经验的两个人一拍即合,将平日妈妈用手掌给他们测量衣裤长短的方法迁移到了测量秧苗中。他们试着从秧苗的根部开始向上,使劲张开自己的手掌进行长度测量,并互相比较着谁用的掌数多谁种的秧苗就爬得高。

“计策”4:绳子测量

D小组的小朋友很聪明,找到了一个既省力又让人一目了然的办法,他们看到一旁的绳子,发现绳子上面有红白白绿相隔的格子,于是决定利用绳子来进行比较测量。只见他俩先将秧苗扶直,然后将秧苗紧紧地靠近绳子,接着从绳子的底部开始计算,看自己的秧苗爬到了第几格,最后再比较格数的多少。原来,只要看谁的秧苗爬上的格数多,谁的秧苗就获胜。

“计策5”:卷尺测量

E小组的小朋友从众多的测量工具中选择了带有相同格子的网格,两人直接就趴在种植筐旁,互相协作开始测量起来了。只见他们两人一手扶着网格,另一只手将秧苗的根部齐平,慢慢地拉住秧苗,然后仔细认真地观察着秧苗到了第几个网格上。原来,他们俩试图通过网格的多少来比较谁的秧苗爬的高。

在观察测量之后,他们还将合作比较测量方式与结果分别用表格、绘面、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学习故事思与悟:

1.通过此次的测量活动,幼儿对此经验又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从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选用不同的测量方式来看,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记录的不同方式,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更加客观、准确地记录了。

2.作为老师在活动中,不仅提供给了幼儿较大的操作平台及思维空间,以及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旁观者,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大胆尝试,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操作、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此次观察探究活动,不仅建构了孩子的知识结构,拓展了他们的视野,获取了许多有益于终身发展的能力,如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发展了观察、分析、记录、合作、计算、总结能力,培养了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引领儿幼儿参与、专注于活动,满足幼儿自主、独立的需求。幼儿凭自己的能力做决定、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十年的环境变化与课程改革同时促进了教师的理念升华,行与思在一路实践中绽放。从一开始开展游戏时的迷茫,到现在的学会观察分析;从区域设置的千篇一律,到现在的各具特色;从投放材料的单一传统,到现在的多样低结构;从组织幼儿“假”游戏到引发幼儿真游戏;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幼儿发展为本位......当幼儿在计划中、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就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将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幼儿在计划中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做事情的,从而增加自信心。理念的升华是在一次次扎实的教研中提升的,是在一个个教学的实践中提炼的,是在一场场紧张的比赛中感悟的,学习与成长是教师生涯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悟《指南》精神,邃游戏“计”与“划”,优儿童生活。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华爱华.《教师在积木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J]幼儿教育,2014,(13).

[3]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